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全方位的长期性系统工程,包括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将是不完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吸收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一切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须认真解决好我国亿万农民的信仰问题,凝聚与整合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其集中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上来。我们不仅要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培养广大农民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还要关注与科学对待广大农村的民间信仰这一非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民间信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适应力,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出发,深入探讨当前农村的民间信仰问题,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而且也为政府加强农民精神信仰的管理、制定可行性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可见,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研究农村民间信仰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通过综合研究的方法,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以政治学的角度,阐释民间信仰概念的内涵,全面分析当前中国农村民间信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民间信仰复苏与存在问题的原因,理清民间信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及消极影响,指明培育与引导民间信仰的措施与对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宗教信仰政策的松绑,民间信仰在全国各地开始复苏,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民间信仰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问题。因此,通过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为新农村建设系统性政策的制定与政府的乡村基层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探究民间信仰与新农村建设相契合的途径,指导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民间信仰问题,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中国目前正值社会转型期,正经历从传统产品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转变的过程。社会转型带来诸多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民间信仰的复苏。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农民在经历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也承受着贫富分化、环境污染、贪污腐败、道德下滑、价值观念混乱、人际关系淡漠等各种不良现象所带来的阵痛,并最终导致了部分民众精神信仰世界的变化,在迷茫与无助之中投入了民间信仰的怀抱。现实社会生活为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间信仰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适应性与顽强的生命力,它给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丰厚的传统资源与多样的活动方式。民间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对当前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民间信仰在乡村道德教化、地区性经济发展、加强对外联系、丰富农村的文娱活动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荒谬性、盲目性、欺骗性,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消极作用,封建迷信扰乱人的思想,易被邪教组织、不法分子利用破坏社会稳定与危害社会和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社会主义时期将长期存在的民间信仰,既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又要正视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因为其消极因素的存在而企图运用国家强制力量将其在现实土壤中彻底删除,历史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这种做法是难以奏效的;当然,也不能因其存在的合理性而放任自流,任其随意发展,文化传播学规律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民间信仰也同样适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应当主动吸收民间信仰中那些与现代乡村社会伦理道德、人文精神、生态理念、民族价值相契合的观念和行为规范,抛弃那些与现代科学、现代法制和现代伦理道德观念相背离的内容,对它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民间信仰事务的管理、提升民间信仰的文化品格、依法管理民间信仰事务等措施与手段,对民间信仰进行积极引导与培育,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