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慎子名到,战国时期赵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50年,约卒于公元前283年,战国中期稷下黄老学派重要思想家,在先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齐宣王、闵王时慎子曾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列为稷下先生,好尚议论。 《慎子》一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慎到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隋书·经籍志》与两唐志著录为:“《慎子》十卷,腾辅注”;宋《崇文总目》著录三十七篇,与以前相比,已亡五篇;至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五篇,遗失大半,与今本略同,只剩断简残篇,大抵亡于南渡之乱。明末有慎懋赏校定本,分为内、外篇,不知所本,今人罗根泽已证其伪。清严可均有辑本,远胜旧本。清末钱熙祚亦有辑本,并据唐宋类书补正原文,篇末附有逸文,是现今最为精善的本子。 慎子是援道入法,以道论法的关键人物。他的思想学说表现为以黄老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法治思想为基本政治理论。慎子的黄老思想,符合因任自然的道家精神。慎子的因循思想是其黄老哲学思想最典型的表现,因循与趣物是同一哲学内涵的不同表达,它们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是相同的。势治思想是慎子政治思想学说中颇具特色的政治理论,在权、法、礼、势等诸多政治因素中,慎子把“势”放在了首要位置。法治思想是慎子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慎子崇尚法治,重视法治的作用,明确提出立“法”的必要性,认为“法”具有至高无上性。为了使“贵势”、“尚法”理论得到推行,慎子提出了“君主驭人之术”理论,也即他的术治思想。慎子的势、法、术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理论整体,势是法、术的前提,但又不能独立行使,势要通过法来实现,通过术驾驭臣子并处理好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传统的研究认为慎子重于势,申不害重于术,商君重于法,而韩非兼取三家之长,完成了法、术、势的融合,成为集大成的法家思想家。其实在慎子的政治学说中早已兼有势、法、术的思想了。 《慎子》与先秦其他诸子散文相比,独具特色,在阐述哲学思想与政治理论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层层设喻,文势跌宕;逐次演绎,论述有力;正反论证,剖析切理;文笔流利,文风简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