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妒妇”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最早记载始于《左传》。到了明清时期,“妒妇”题材成为文学创作中的热点,并出现了一批以“妒妇—疗妒”为主题的小说,代表作有《醋葫芦》、《醒世姻缘传》等,另外,在《聊斋志异》、《金云翘传》、《红楼梦》、《姑妄言》等小说中也都涉及到了妒妇问题。小说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这个主题,并对女性嫉妒、凶悍这一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了不同的解释,成为一种十分值得研究的小说史现象。全文分为三章。妒妇题材源远流长,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就记载了众多妒妇形象,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所载叔向之母,是见诸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妒妇;战国时期的郑袖、《史记·吕太后本纪》中的吕太后等,都以妒悍而闻名;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嫉妒问题尤为普遍,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皇后是典型的妒妇之一,另外,出现了《妒记》这样专门谈妒妇的小说,在鲁迅的《古小说钩沉》中就辑录了7条关于妒妇的故事,如王导的妻子曹氏、谢太傅的妻子刘夫人、桓温的老婆司马氏、阮宣子的夫人、荀庾氏等,都是典型的妒妇;隋唐五代时期,独孤皇后、宜城公主、唐中宗之妻韦后等,都以悍、妒著名;到了宋代,妒风依旧盛行;明清时期妒妇题材小说更为盛行,最具代表性的是伏雌教主的《醋葫芦》和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此外,其它小说中也有关于妒妇的描写,文言小说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白话短篇小说如李渔的《无声戏》、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白话长篇小说如青心才人的《金云翘传》、曹雪芹的《红楼梦》、曹去晶的《姑妄言》等,都大量描写妒妇或者有关于妒妇的章节。明清小说中的妒妇形象各有特点,有明目张胆之“妒”,如《醋葫芦》中的都氏、《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和童寄姐、《姑妄言》中的铁氏和富氏等;有委婉含蓄之“妒”,如《金云翘传》中的宦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委婉含蓄之“妒”是作家在塑造妒妇形象的手段上的发展和进步,是表面的“隐忍”和内心的“狠毒”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妒妇。面对女性的强悍与泼辣,男性作家深恶痛绝,他们认为女性之妒是反常的、病态的,于是就要想方设法去治疗,这样就在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千奇百怪的疗妒方。主要有:药物的治疗,是一种通过食用药物来达到疗妒目的的方法;道德的教化,是指力图通过对妒妇推行思想教化来进行控制与感化,从而改变她们嫉妒、泼悍的性格;欲望的满足,是一种通过满足女性的欲望,具体指性欲,来疗妒的方法;现实的教训,让妒妇在现实生活中遭到惩罚,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从而悔过自新;宗教的惩戒,指通过因果报应等宗教观念来惩处、镇压妒妇。为了疗妒,小说家还对妒妇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在他们看来,妇女嫉妒、凶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怕,由于妻子的美貌,因爱而生惧怕之心;女性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导致生活不和谐,不和睦;恶姻缘,男性文人对于妇女的泼悍的原因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只有归因于因果报应;一夫多妻制和包办婚姻制,导致女性的情与性的缺失,男女地位不平等,引起女性的泼悍。从总的倾向来看,小说中的妒妇都是被当做恶的形象塑造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典型的男本位观念,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观察,作品中妒妇的形成都有自己的原因,小说揭示的是男权文化视野中的女性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