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降逆散穴位敷贴用于脾胃阳虚证患者行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筛选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且术前辨证为脾胃阳虚证的患者90例纳入实验,使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气管插管全麻且都接受术后常规护理,两组患者选取穴位、操作方法、疗程相同,均在术后1.5~2.5h,术后第1天9:00,术后第2天9:00分别给予1次穴位敷贴治疗,治疗组予降逆散穴位敷帖,对照组予安慰剂穴位敷帖,选取穴位均为患者双侧三阴交、上巨虚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h、24h、48h腹痛程度评分;术后6h、24h、48h腹胀程度评分;术后0~6h、6~24h、24~48h各时间段内,恶心呕吐程度评分情况,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做出疗效评价,记录与使用敷贴有关的不良反应。
结果:①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指数、麻醉时间、术中补液量、ASA分级、是否使用镇痛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两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③治疗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胀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腹胀程度明显减轻。
④治疗组患者术后0~6h,6~24h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0~6h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6.7%,对照组为42.2%,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6~24h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7.8%,对照组为24.4%,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48h均未发生恶心呕吐。
⑤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平均排气、排便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促进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
结论:1.降逆散穴位敷贴能减轻脾胃阳虚证患者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加快术后排气、排便,对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缓解恶心呕吐症状疗效不显著,对术后腹痛的改善作用甚微。
2.降逆散穴位敷贴在脾胃阳虚证患者行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确切,使用简便。应研究其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从而更好的在临床推广应用。
方法:筛选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且术前辨证为脾胃阳虚证的患者90例纳入实验,使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气管插管全麻且都接受术后常规护理,两组患者选取穴位、操作方法、疗程相同,均在术后1.5~2.5h,术后第1天9:00,术后第2天9:00分别给予1次穴位敷贴治疗,治疗组予降逆散穴位敷帖,对照组予安慰剂穴位敷帖,选取穴位均为患者双侧三阴交、上巨虚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h、24h、48h腹痛程度评分;术后6h、24h、48h腹胀程度评分;术后0~6h、6~24h、24~48h各时间段内,恶心呕吐程度评分情况,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做出疗效评价,记录与使用敷贴有关的不良反应。
结果:①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指数、麻醉时间、术中补液量、ASA分级、是否使用镇痛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两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③治疗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腹胀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腹胀程度明显减轻。
④治疗组患者术后0~6h,6~24h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0~6h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6.7%,对照组为42.2%,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6~24h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7.8%,对照组为24.4%,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48h均未发生恶心呕吐。
⑤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平均排气、排便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促进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
结论:1.降逆散穴位敷贴能减轻脾胃阳虚证患者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加快术后排气、排便,对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缓解恶心呕吐症状疗效不显著,对术后腹痛的改善作用甚微。
2.降逆散穴位敷贴在脾胃阳虚证患者行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确切,使用简便。应研究其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从而更好的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