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进入第八次课程深化改革阶段,“建立适合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业质量评价方式”的呼声愈日高涨。然而,目前我国的评价现状与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导向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为了缩小这一“剪刀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使用表现性评价。同时,与国际相比,目前国内表现性评价研究在理论体系上不够完善,在实践方法上不够关注学生。因此,通过回顾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四大研究问题:如何完善地理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体系;如何设计更具有普适性的地理表现性评价量规?如何在不同地理教学场域实施评价?对日常的地理教学与评价有何启发?对此,本文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剖析了“地理表现”的三维分析框架,并通过作品分析法、特尔菲法等方法构建了更具普适性、且适应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中生地理表现性评价量规。接着借助田野观察法、等级评价分析法和案例法,走进常规地理课堂和地理实践活动两大教学现场,展开实施,评价学生具体表现,并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描,以反观教与学的意义。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前瞻。通过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具有以下可能的推进:在思想上丰富了地理表现的一种分析框架,在方法上了提供更具有普适性的地理表现性评价实施路径,在实践上加深了对地理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反思。纵观本文,具体的结论主要包括五大部分:第一,理论成果。以现代学习评价、多元智能和地理课程与教学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地理表现”的一种可能分析框架,即“地理表现”既指向着学生地理学习状态,又指向着地理学习水平,内核的意义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同时,论证了地理表现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一致性,具有素养导向、水平进阶、动态评价和为了改进等教学特点。第二,评价工具成果。阶段1,以“地理表现”三维分析框架为理论起点,完善了地理表现的指标体系,可划分为地理符号性学习、地理观察性学习、地理操作性学习和地理交往性学习四种类型。该划分具有学科性和以学评教的意义,科学性较强。阶段2,以地理学业质量标准为根本依据,构建了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表现级差标准。阶段3,结合预观察和咨询,设计了更具普适性和适应不同类型的评价量规:层次上包括合格性和选拔性水平,类型上包括常规地理课堂型、地理考察型和地理调查型。在修订过程中,运用了 SPSS等统计软件对表现指标进行赋值和信度检验。第三,走进“地理课堂场域”实施评价,并借助热点图等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结果进行深描,旨在反观教学效果。总体上,发现:学生地理操作性表现行为最为缺失;核心素养水平总体以“基本达标”为主,区域认知素养水平较低;综合思维素养在学生表现中体现最多。第四,走进“地理实践活动场域”实施评价,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实践活动为案例,从评价设计到评价实践再到评价反馈,提供逆向评价设计思路。最后通过实施反思,发现了“并不是学生表现形式越多就越好”等结论。第五,针对全文,提出地理学科表现性评价的三个基本思想和五个评价策略,以反思理论构想。针对评价实施结果,相对应地提出一些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阶培养的教学策略。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一些不足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