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消费文化与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观念的多元化受到空前尊重。对一元化文学史观、大一统文学史叙述模式及文学史编撰的反省即是文学史界对文化多元化思潮的一个响应。兴起于八十年代中后期、持续至今的“重写文学史”既是受国内文化思潮的影响,也是对六七十年代国际文学史界“重写文学史”的回应,为中国文学史学及文学理论研究找到了新的学术生长点,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另一方面,文化的消费时代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在摧毁着人类几千年来辛勤营构起来的一些优秀传统与文明,使人们失去本民族文化的根脉。文学承负起一个民族文化的传统。那么,在一个崇尚消费,怀疑、嘲讽、解构一切的时代中,“重写文学史”如果只是一味采取回避或者完全的附就、拒斥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而应思量如何既吸纳消费主义、多元思想中积极因素,又能守护传统文明中的精华,以合理引导当下的思想文化健康发展。从文学的传统四要素来看,文学史应当是对这四个要素完整的、齐头并进的、相互渗透的研究才是科学的研究,而当前的文学史研究和编撰工作似乎对作家、作品和世界独有钟情。显然,这是残缺的文学史。这种残缺因没有在几大要素间建立起系统的、联系的观念而制约了文学史研究工作向纵深推进。所以,虑及上述因素,我们当下文学史观的构建工作当纳入消费主义图景与接受美学的理论语境下进行。本文试图对此予以探究。首先,本文拟在文化语境中,通过对二十世纪初以来我国文学史研究中阶段性、时代性的文学史文本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文学史观念演变的动力,分析其得失,为文学史重写寻找合理的依据与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二,为使消费主义思想作为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向更深层次推进的思想背景具备合法性,本文将分析消费主义思想与接受美学学术肌理的内在相似点,从而为建构消费主义图景下接受美学文学史观这一课题确立可能性。其三,在探讨消费主义图景下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建构问题上,本课题将通过对文学的传统四要素说的改造,认为在文学(文化)的消费时代,文学市场应当是文学要素之一;在消费主义图景下,传统的“读者”概念应当得到进一步厘清,它是对作家自我、文学市场的中介主体、普通大众、批评家、作家群这几重身份的总体指称。这样,即可为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在消费主义图景下的研究提供内在合理的学术依据,进而丰富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和历时性与共时性两大维度的具体内涵。于是,消费主义图景下的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就应围绕具有多重身份特征的读者之期待视野及文学史历时性与共时性来展开建构工作。其四,文学史观的确立必须涉及到文学经典问题。一部作品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是在多元接受之中得以确立的。所以,应当说,消费时代更能检验作品的“经典值”。那么,探讨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消费主义图景下文学接受的关系问题对于文学史的撰写也是个颇为有益的话题;同时,也是对文学史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补充,故本课题也拟对此给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