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海冰区域云-辐射通量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ve123n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区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和“放大器”,其气候变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关注。然而,与北极海冰在近几十年呈现急剧下降现象相反,南极海冰却呈现上升趋势,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目前很多学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南极海冰上升现象给出了解释,但是目前对于南极海冰表面云-辐射通量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现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时间跨度较短、空间尺度较小、分析的参量较为单一和使用数据源较少等。然而表面辐射平衡与海冰的消融和增长紧密相连,想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南极海冰区域云-辐射通量的变化,需要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其开展综合性研究。南极海冰表面辐射平衡主要指表面净辐射通量(Surface Net Radiation flux,SNR)和云辐射强迫效应(Cloud Radiative Forcing,CRF)。SNR主要决定了海冰表面辐射能量的收支平衡。通常地表自身释放的长波(Longwave,LW)辐射会对地表产生降温效应,而来自于太阳的短波(Shortwave,SW)辐射则会对地表产生加热作用。海冰表面总的净辐射通量(Surface Net Radiation,Rnet)则由LW净辐射(Surface LW net radiation,LWnet)和SW净辐射(Surface SW net radiation,SWnet)计算得到。当Rnet为正值时,说明此时海冰是处于吸收热量的状态;当Rnet为负值时,说明此时海冰是处于释放热量的状态。南极上空较厚的云层对地表辐射通量的估算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不仅仅可以将大量下行的SW辐射(Downwelling SW,SW↓)反射回外太空,还可以阻挡大量的上行LW辐射(Downwelling LW,LW↑)逃逸到外太空,所以南极海冰区域的云辐射强迫效应较强。净辐射通量的研究对于理解海冰的变化有着显著意义,同时,由云层所引起的辐射强迫效应对于研究南极气候变化有重大帮助,因此对它们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南极夏季的极昼现象造成大量的SW↓到达海冰表面,导致南极不同区域的海冰发生不同程度的消融,表明南极夏季的气候变化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海冰密集度(Sea Ice Concentration,SIC)、表面反照率(Surface Albedo,SAL)和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对海冰表面辐射通量的估算具有重大意义。根据SIC、SAL和SST的变化特征,结合南极海冰表面辐射平衡的相关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剖析和认识南极夏季的气候环境变化。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南极上空常年被较厚的云层所覆盖,其对地表辐射通量的估算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关于南极云量的研究几乎没有,想要深入了解和认识南极海冰表面辐射通量变化,对南极云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展开分析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弥补了国内目前对南极云量研究的不足。本文首先利用再分析资料对卫星遥感产品精度进行了验证,保证产品的可靠性。然后使用一种可视化方法分析了南极云量的分布特征。三维柱状图和二维平面图表明,不论是整个南极海冰区域还是其它五个子区域,其云量(Cloud Fractional Cover,CFC)的月均值都在2001年左右存在分界线。最后,CFC在1982-2015年之间的时序变化表明,不论是年均值还是季节性均值,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通过其月均值的季节性变化可以发现,一年之中CFC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夏季和冬季,12月份的最高值可以达到90%左右,而6、7月份的最低值不到65%。季节性均值空间分布显示夏季CFC在绝大部分区域都高于90%,而Weddell海和Ross海的CFC在冬季出现大范围的低值区域。(2)目前,由于受到南极特殊地理位置和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关于南极表面辐射通量观测资料较少。因此,导致国内外对南极表面辐射平衡研究的科学关注度较低。然而,南极表面辐射平衡对深入理解能量平衡、物质平衡和区域气候变化等有重要意义。相对于南极冰盖而言,海冰的变化更加剧烈和复杂。对南极海冰表面辐射平衡开展综合性研究,不仅帮助人们系统性的认识和理解南极海冰表面辐射通量变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关于南极海冰表面辐射通量研究的现状。南极海冰表面辐射平衡主要包括表面净辐射通量和云辐射强迫效应,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示:由于LW↑逸散到外太空导致LWnet全年都呈现负值状态,主要对南极海冰表面产生冷却效应,其中夏季的降温效果最强,约-50 W m-2左右。因为极夜现象,冬季的SWnet几乎为0,而其在夏季高达100 W m-2左右,对南极海冰表面造成较强的加热效应。Rnet在冬季和夏季分别主要受到LWnet和SWnet的影响,所以其在冬季和夏季分别对海冰表面产生冷却和加热效应。南极海冰区域的净辐射通量夏季均值在1982-2015年之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LWnet、SWnet和Rnet的下降速度分别为-0.722 W m-2/decade、-3.652 W m-2/decade和-4.398 W m-2/decade。南极海冰区域Rnet夏季均值的空间分布显示其在低纬度地区造成的加热效果明显强于高纬度地区。除了Bellingshausen海和Amundsen海部分区域外,南大洋大部分地区的Rnet呈现下降趋势。云层对LW↑的阻挡作用和SW↓的反射作用,可以导致夏季的LW CRF和SW CRF分别对南极海冰表面产生100 W m-2左右的保温作用和-150 W m-2左右的冷却作用。所以总的CRF(All-wave CRF)在夏季主要表现为冷却作用,约-30 W m-2左右。南极海冰区域LW CRF的夏季均值在1982-2015年之间呈现稳定而缓慢的下降趋势,而SW CRF的时序变化曲线却在1994/1995年左右出现了波谷现象。All-wave CRF夏季均值在海冰边缘地带可以造成低于-50 W m-2的冷却效应,而在其他三个季节都表现为加热效应。除了靠近南极大陆的部分区域之外,All-wave CRF在整个南大洋大部分区域都展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尤其是从Weddell海东侧到135°E区域,其下降速度低于-2 W m-2/decade。(3)南极海冰区域夏季的气候变化最为多变和复杂,且不同地理位置的变化差异非常明显。实现南极海冰区域夏季气候变化参量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变化特征检测、提取和研究,同时进行不同参量之间的对比分析,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和详细的解读南极海冰区域夏季气候变化特性,还能提高人们对南极海冰区域夏季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除了Bellingshausen-Amundsen海之外,1982-2015年之间SAL夏季均值在其它区域均呈现上升趋势,所以整个南极海冰区域的SAL表现为增加,其上升速度为0.851%/decade。SIC的变化曲线和SAL的非常相似,说明它们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夏季均值的空间分布显示,SAL和SIC在Weddell海区域存在最高值,分别高于60%和80%,而SST却在该区域出现最低值,低于-3°C。SAL、SIC和SST的突变点检测结果显示整个南极海冰区域的气候在2001年左右可能存在转折点。通过对比SAL在2001年前后变化趋势发现,西南极大部分区域的气候从2001年之前的变暖转变到2001年之后的变冷,特别是南极半岛东侧,而东南极在近几十年一直呈现变冷趋势。
其他文献
非常规治理是中国政府治理中一种常见的治理手段和治理现象。目前学界发现并总结出运动式治理、专项治理、典型治理、项目治理等非常规治理方式和理论概念,对非常规治理方式总体上形成了一种有限否定和类型化承认的研究格局,同时也认识到非常规治理方式在中国治理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和张力。本文在吸收非常规治理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政府治理中常见的以创建形式进行治理的现象与实践的观察反思发现一种新的非常规治理方式——
伴随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启,毛泽东研究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趁势沉渣泛起。一些研究者避而不谈历史观问题,在所谓“秉笔直书,还原真相”的名义下,对毛泽东生平及思想进行所谓的重思与再评价。其显著特征是以学术研究为形式,以实证史学相标榜,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专门挑拣毛泽东宏伟生平中的某些失误或错误大做文章。诸种荒谬言论背后皆折射出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暗含着鲜
研究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在基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Lnc RNA-H19是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最保守的非编码转录本之一,被证实参与小肠上皮再生以及调控成肌纤维细胞、角化细胞分化。根尖乳头干细胞是一种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根和牙槽骨的发育中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lnc RNA-H19对SCA
第一部分X射线诱导持续分泌TGF-β1的模型细胞构建及其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研究目的:放疗引起的晚期纤维化是常见的临床问题,TGF-β1在纤维化的发生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射线照射后TGF-β1增加的原因尚无定论。本实验拟通过射线照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构建持续分泌TGF-β1的模型细胞,研究其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生并探索其与TGF-β1分泌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6MV X射线照射EA.Hy
目的:结直肠癌是目前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病因,目前可用于结直肠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mi RNA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进展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旨在寻找新的循环micro RNAs(mi RNAs)作为CRC(Colorectal cancer,结直肠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并探讨其在CRC中的表达和调控作用。方法:1.通过GEO数据库在线工具GEO2R确定候选mi R-592。采用
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以局部浸润性生长和过度新生血管形成为特征。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BM),占胶质瘤的50%左右,其5年生存率小于10%。众所周知,胶质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肿瘤,即使是来自同一肿瘤的不同细胞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基因表达和生物行为模式。因此,如何提高胶质瘤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长链非编码RNA(
论文聚焦于无形式艺术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法国本土的语境中发生发展的过程,与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相结合,通过对具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研究,考察艺术家如何以视觉的方式对战后的现实做出回应。论文的第一章对“无形式”概念进行溯源。“无形式”一词由乔治·巴塔耶出,与越界和违反禁忌等观念联系在一起,呈现为一种打破等级的运作,与二战前后法国的艺术创作有着诸多共同之处。米切尔·塔皮耶是将“无形式”发展为“
第一部分LncRNA EGOT在甲状腺癌中表达及功能目的:本部分主要研究LncRNA EGOT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甲状腺癌增殖及侵袭等表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1月到6月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分别包括配对的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腺外侵袭组织共四组,进行ce RNA芯片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出侵袭性甲状腺癌中高表达lnc RNA,通过Q-PCR在组织内验证后,把相应的基
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继项目及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政策之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政策,近年来尤以生态空间分类管控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最为瞩目。这些政策与法律法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总体向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生
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的Ca2+流动对细胞及动物体内许多生命活动(如线粒体活性控制,代谢通路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而线粒体附着的内质网膜(mitochondria-associ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MAM)对内质网与线粒体之间的Ca2+流动具有重要意义。Sigma-1受体(Sigma-1 receptor,SIG-1R)是一种定位于MAM的内质网分子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