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是人与城镇相互促进的典范,是打造品质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切不可忽视新市民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而这又需要加强新市民文明素养的培育。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新市民提出了文明行为习惯培育、区域文明认同、文明品质提升以及文明价值观形塑的现实要求。应充分认识到新市民文明素养培育具有形塑城镇精神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是人与城镇相互促进的典范,是打造品质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切不可忽视新市民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而这又需要加强新市民文明素养的培育。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新市民提出了文明行为习惯培育、区域文明认同、文明品质提升以及文明价值观形塑的现实要求。应充分认识到新市民文明素养培育具有形塑城镇精神面貌、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宁波新市民的文明素养现状的积极表现为文化素质基础较好、具备良好身心素质、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社会能力得到发挥,但仍存在文化素质质量不高、社会融入意识薄弱、主体意识有待加强的消极表现。新市民文明素养既受新市民自身文明修养动力的影响,也受原生文化、教育方式、社会舆论和配套政策普及等因素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文明素养可以通过以下五个路径加以培育:增强新市民城市意识,提高城镇生活主动性;明确社区责任归属,加强基层文明治理;叠加教育实效,提升价值选择视野;加强社会舆论价值引领,营造文明社会环境;完善制度建设和政策配套,夯实道德生活建设基础。
其他文献
实现人生价值和幸福,始终是人类孜孜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尽管幸福观是由不同的个体决定的,个体不同,幸福观也不尽相同,但其最终目标都是满足和实现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同的会议和场合多次提到人民和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经历七年下乡的知青岁月,无比了解基层的现实情况和民众最急迫的需要,因此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致力于满足民众对未来生活的
贫困问题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结合社会实践和时代特点形成的思想,贯彻在马克思理论的始终。马克思的贫困问题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在马克思以前,以亚当·斯密、马尔萨斯、西斯蒙第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以及以傅立叶、欧文、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分析,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最终因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而退出舞台。 马克思在对古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所在。它是涵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蕴表征,也是特殊且难得的教育资源。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将作为中国文化自信源泉和根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起来,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当代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今时代科学昌明、社会进步,为了搞好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很有必要加强对家风家教问题的科学研究,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提供道德理论支持。因此大力宣扬优秀家风家教,丰富家风家教合理内核,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青少年是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希望,承担着民族、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以超凡的智慧、忠诚为民的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加强党的建设。在治国理政和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上对治国理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发展进入历史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本文简称:党组织凝聚力
解决农村问题必须从农村治理出发,农村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地位。不少乡村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矛盾问题,仅仅靠法律规范或道德自律是很难解决的。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度变化,村规民约将不再是靠传统乡村社会的信念、舆论环境为基础的村民行为规约,而是建立一套能够成为与国家法律、道德相适应的现代式村规民约。因为现代式村规民约可以适应村民自治和农村实际的需要,也是体现了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理想信念思想体系,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是我党几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思想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我党理想信念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站在中国社
从软权力视阈下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问题,是不同于以往党建研究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政党文化是在政党的政治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并影响和制约着党内成员的意识形态、制度规范、党员行为作风和政党物质文化。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政党意识形态、政党制度文化、政党行为作风和政党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明显的权力文化倾向、浓厚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典型的精英政治文化、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国家的主要社会矛盾也随之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新时代的一批高校学生,由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不断冲击,他们所处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都有所变化,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差异性、独特性。上述情况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契机,又使高校学生在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品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增
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着国内社会发展转型的矛盾凸显和国际社会的复杂局势,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政党形象的塑造问题愈益突出。政党形象与政党软权力存在内在逻辑关联,软权力是一种依靠吸引力而影响他人的力量,政党形象是政党自身内在气质所呈现的客观形象以及党内外对其一切理论和实践的认知与判断的综合印象。强大的政党软权力能为政党形象增彩,政党形象是生成和提升政党软权力的重要资源和主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