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镀金时代”后迅速发展,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衍生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并沿着描述性、工具性和规范性三条主线发展,他贯彻了前者的理论要旨,但更具实践性和针对性。本文首先从企业能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网络理论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企业能力理论所支持的企业异质性假设下,利益相关者暴露于资产专用性风险下,公司的治理机制落于合作治理机制范围,笔者尝试拓展了金融理论中公司价值模型,印证了股东单边治理的失败;借助网络理论,从企业外部产业和内部管理的角度说明具备各方互动、资源共享和共同创造特性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会为公司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其次本文通过收集、分析跨国公司在公司价值观念、员工、顾客、业务伙伴、投资者和社区方面进行制度革新的案例,全面考察了跨国公司在管理实践中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并总结了在利益相关者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普适性理念。最后为解决管理层两个平衡的难题--公司经济利益和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承诺的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平衡提出了实施建议:通过因素(公司所处行业、经营产品性质、公司历史、地位、规模和地理范围、互补的解决方法和前人经验总结的成果--软硬约束)分析确定公司个性化的利益相关者网络,明确价值文化选择方向;推动公司治理改革(扩展董事会成员、设立独立董事、利益相关者的委员会)和利益相关者战略审核机制建立,将利益相关者利益纳入公司战略,从而避免利益相关者管理仅成为诸多计划的堆砌;设计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新的业绩指标评价体系,使用经拓展的战略平衡计分卡和配套的奖惩制度在日常管理中贯彻、实施公司战略,最终实现杰出的财务成果和高尚的道德标准的双赢。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利用承担社会责任的地域差别获取低成本资源而产生的利润空间缩小,由此跨国公司在利益相关者管理上的革新,长期目标是培养建立对手无法模仿的垄断优势。我国跨国公司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成长过程同样会遇到国外成熟的跨国公司曾遭遇的挑战和困境,甚至作为后进入者不得不应对成熟的市场预期和高标准的游戏规则。从另一方面对于想创立百年基业,把公司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置于单纯赢利之上的我国企业来说,利益相关者管理更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