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为土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它还在很多情况下发挥着经济、社会组织和制度载体的作用。”(曲福田等,2010)我国的农村土地问题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这种土地使用权利的流转始于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改变耕地分散细碎状况以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规模经营的客观需求,作用于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乡统筹发展等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鼓励下,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进入规模不断加大、速度不断加快、流转主体日益多元化以及流转形式不断创新的时期。土地集中的高效率利用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绩效有目共睹,但土地因非农资本介入流转而普遍进行的非农化使用倾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等带来的负面效应更不容忽视。基于此,本研究以吉林省为例,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土地流出主体的成本效益和吉林省土地流入主体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深入探究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和存在问题及原因,对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明确土地流转的政策导向,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体系有重要作用。以吉林省为例研究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首先是基于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全国土地流转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基于吉林省土地流转主体所表现的共性与特性,可能既是对全国总体情况的例证,又能为其他粮食主产省提供参照。本文的研究角度设置为对农村土地流转总体状况的把握、对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对土地流转制度的政策评价和对解决部分问题的相关建议,力图从比较全面系统的角度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共由8章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分别从土地流转动因、效果、问题、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的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对土地流转可能涉及的地租理论、产权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描述,对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研究的概念与框架,研究的方法、理论依据等。第二章:现代农业与农村土地流转。本章首先对现代农业发展、现代产业发展与农村土地流转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土地流转,印度、智利、菲律宾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后工业化国家的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进行了介绍,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以上国家土地流转的经验而启示。第三章: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状况。主要分析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末,全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趋势及发展阶段,将我国各省市按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条件分为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个经济区域,对经济区域之间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方式及流向等进行比较,总结分析出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基本问题。第四章: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与现状。本章以吉林省为例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吉林省土地流转进程的若干特点和主要流转形式,对土地流转的趋势做出预测。然后总结了制约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第五章:吉林省农村土地流出主体的实证分析。是论文的重点内容之一。农村土地流出主体即转出土地的农户。在吉林省农户调查样本基础上,首先对吉林省农村土地流出主体类型的划分依据及分布状况进行说明,然后根据样本数据拟把流出主体分为劳动力转移型、劳动力短缺型两种典型主体,并从主体成本收益角度对其流出行为进行计量分析,最后分析非经济成本收益对土地流出主体的影响。第六章:吉林省农村土地流入主体的分析。是论文的重点内容之二。土地的流入主体即流出土地的接纳者,或者说土地规模经营者,就现状论,主要包括:农户、工商企业、城市居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本章首先在土地流入主体调查样本基础上,对农村土地流入主体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分布情况进行说明。运用Logistic模型对不同主体积极获取土地的内在动因进行计量分析,最后对非农主体尤其是工商企业进入土地经营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围绕对农民利益、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社会发展等的影响多个方面展开。第七章: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政策评价。本章主要分析现有土地流转制度及政策对农民土地流转的影响。现有土地流转制度主要包括宪法、土地法、土地承包法等,和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条例。文章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演进过程和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最后从正负效应两方面针对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对土地流转的影响进行政策效应评价。第八章: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政策建议。分别从土地法律体系健全、劳动力市场完善、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的培育、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及土地用途监管制度的强化等方面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