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展对外服务已经在图书馆界达成共识。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文献信息资源传播的枢纽,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能。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量约占全部社会信息总量的60%。最大限度的为社会民众提供知识服务,使社会民众享受高校图书馆浩瀚如海的文献信息资源,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道德素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既是高校图书馆谋求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民众对高校图书馆的呼唤和期待。首先,文章对国内外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发现国外的研究重点已经集中到如何提高社会化服务的质量上,而国内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对学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利弊分析、开放原则、开放途径等基础理论研究上,缺乏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文章通过三个层面的比较研究:国家层面——我国与外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的比较,找出我国与国外存在的差距以及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可供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图书馆界层面——校地共建图书馆与非共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比较,得出校地共建模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首选,图书馆资源、馆舍设施、馆员、读者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单个图书馆层面——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比较,通过比较他们服务的不同和差距,找到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切入点。最后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进行社会化服务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社会化服务原则: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用户需求为主,做到主次兼顾,并要注重经济实用。其次要明确有哪些方式可以利用来开展社会化服务:立足本馆馆藏文献资源,开展大众化的信息服务;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扩展社会化服务资源总量;通过远程服务扩展社会化服务外延;深入周边社区、村镇,积累社会化服务经验;以校地共建模式开展社会化服务。同时还要制定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明确服务内容中的“有偿服务”项目,以成本补偿加信息增值的方式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最后还要从法律、资金、资源、人员四个层面保障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有效的、长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