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一个新生的强有力的认知与交际理论,它的使命虽然不是用来解释翻译,但却能有效地解释翻译这一史上最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是译入语和译出语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方式,所以遵循交际的一般规则,即: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翻译研究对象是沟通者的大脑机制和译者的翻译能力。从关联理论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斯伯玻(Sperber)和威尔森(Wilson)(2001)的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并从认知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包含明示一推理的两个过程。在第一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或读者,他根据关联原则,结合原文的语境和原文提供的话语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在第二过程中,译者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的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明示,传达给译文读者。尤为重要的是,关联性,乃至最佳关联性是交际的指导原则,使人们可以从全新的认知和语用角度来看待翻译。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关联的角度去研究翻译。在关联理论中,交际受体在交际者明说的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做出语境假设。本论文正是基于这三种认知语境信息将研究采用的例子加以分类分析。然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中文化缺省如何处理的问题却为大多数学者所忽视,更有学者提出关联理论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翻译的解释力不足,因为它无法解决最佳关联赖以存在的缺省模式中的文化缺省的移植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既是目前关联理论研究的不足,也是对关联理论的误解所致。本论文以王佐良的《雷雨》英译本为基础,运用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通过实例证实关联理论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阐释力,并且借以澄清目前一些学者对此理论的误解。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导论,正文及结论。第一部分导论部分简要介绍关联翻译理论及其相关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论文的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介绍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并着重对该理论目前国内外发展概况加以说明。这部分阐述了关联翻译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与语用学其他研究方向相关,但又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和而不同,关联理论更侧重从认知视角看待研究客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理论对很多其他学科的研究,包括翻译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该理论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阐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认为,对该理论所做的研究将对中国经典文学著作的翻译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第二章将对关联翻译理论中起支撑作用的理论点加以分析。本章以交流的两种基本模式为导入,进而引出整章的最为关键的一个概念---关联定理。关联理论认为在话语的进行中,听话者会不断地获取,重构,或者推出一系列假设,这将构成不断变化的文化背景,而翻译中的新信息正是基于这一过程才可获得。更为重要的是,语境效果对翻译过程中关联性依赖的程度极高。接下来本章将介绍相关术语,以及在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同化与异化翻译方法,也为下一章的分析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以王佐良先生和巴恩斯先生合译的《雷雨》经典英译本中的一些场景翻译为例,运用关联理论进行实例分析。首先作者将从词汇,百科知识,逻辑三个方面对译作中的经典场景对白进行分析,论证了强大的阐释力,同时也通过少数例证来说明关联理论的阐释力薄弱之处,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理论问题。论文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前面各章加以总结,并最终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并提出关联翻译理论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之处。关联翻译理论的确具有强大的翻译阐释力,但我们不应过分夸大对翻译的阐释功能,不应将其作为实际翻译中唯一的理论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