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承载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的最重要的空间形态,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城市化的持续演进使得城市居民在全部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也因此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城市以人工造物为主导,但城市范围内的绿地作为支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空间实体,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种生态、文化、景观、经济、健康方面的功能,从而使人们得以亲近自然。功能由结构决定,绿地对城市产生的效益会受到其本身空间格局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于构建分析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的体系,并以广州市为典型城市进行案例分析,以此为提高城市绿地水平提供依据。
在对大量相关文献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论文梳理了城市绿地及其空间格局的相关概念、内涵,将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区域规划学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RS(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分析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的技术手段,同时构建表征绿地空间格局的指标体系与驱动绿地空间格局变化的因素因子体系,从而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定性分析。
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在广州市内部划定研究区域,使用RS和GIS相关软件处理多个年期(1993-2013年)的影像数据和图件,使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和土地分类检测法提取绿地空间信息,揭示绿地空间格局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内整体的绿地空间格局在1993-2013年的20年间出现了绿地覆盖率下降、破碎化和斑块边缘规则化等趋势;(2)中心城区的绿地覆盖率下降、破碎化和斑块边缘规则化程度要高于外围城区,但两者逐渐趋同;(3)几个集中连片的绿地区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绿地衰退现象,“绿转非”斑块在前半阶段内(1993-2003年)主要以外延式蔓延扩展为主,后半阶段(2003-2013年)主要以“填空式”特征分布。
然后按照影响因素因子体系收集广州的历史统计数据、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有关文献资料,以进行定性分析或灰色关联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建设是驱动广州绿地空间格局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2)改革开放政策、税收制度改革、耕地保护制度、城市绿化政策等政策因素以及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体现了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对绿地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
最后,论文对前述研究过程作出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本文能为城市建设和绿地系统构建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在对大量相关文献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论文梳理了城市绿地及其空间格局的相关概念、内涵,将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区域规划学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RS(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分析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的技术手段,同时构建表征绿地空间格局的指标体系与驱动绿地空间格局变化的因素因子体系,从而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定性分析。
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在广州市内部划定研究区域,使用RS和GIS相关软件处理多个年期(1993-2013年)的影像数据和图件,使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和土地分类检测法提取绿地空间信息,揭示绿地空间格局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内整体的绿地空间格局在1993-2013年的20年间出现了绿地覆盖率下降、破碎化和斑块边缘规则化等趋势;(2)中心城区的绿地覆盖率下降、破碎化和斑块边缘规则化程度要高于外围城区,但两者逐渐趋同;(3)几个集中连片的绿地区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绿地衰退现象,“绿转非”斑块在前半阶段内(1993-2003年)主要以外延式蔓延扩展为主,后半阶段(2003-2013年)主要以“填空式”特征分布。
然后按照影响因素因子体系收集广州的历史统计数据、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有关文献资料,以进行定性分析或灰色关联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建设是驱动广州绿地空间格局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2)改革开放政策、税收制度改革、耕地保护制度、城市绿化政策等政策因素以及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体现了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对绿地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
最后,论文对前述研究过程作出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本文能为城市建设和绿地系统构建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