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无陪护模式病房不同职级护理人员能级划分相关情况,深入探讨无陪护模式病房护理人员能级划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护理人员能级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2确立无陪护模式病房护理人员能级框架,界定各级护理人员准入、能力标准及相应的工作内容。方法:1采用自行设计的无陪护模式病房护理人员能级划分相关情况调查问卷,对山东省6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580名无陪护模式病房护理人员进行关于护理排班模式、工作班次、工作项目、护理项目压力、自我评价及护士能力与工作匹配认知情况等的调查。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2,内容效度CVI为0.91。2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位资深护理专家及12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关于能级划分意义、划分依据及建议等内容的半结构式访谈,并将获得资料用Claizzi法进行分析。3采用Delphi法对来自山东省5所三级综合性医院及1所高校的28名护理专家进行函询,按照Delphi法的统计学标准,对护理人员能级框架、各级护理人员准入及能力标准进行了三轮函询,各级护理人员工作内容进行了两轮函询。结果:1无陪护模式病房不同职级护理人员能级划分相关情况:①无陪护模式病房排班模式以连续性排班为主占72.40%,实行弹性排班占34.84%,其中,APN为主要排班模式。②除副主任护师及工作年限不足1年、≥20年的护士外,无陪护模式病房护士均从事所有班次工作,硕士学历、副主任护师及工作20年及以上的护士主要从事正常班和8-4班工作;护理工作的主力及夜班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均为:大专护士,护士职称护士及工作年限1~3年的护士。③不同职级护理人员承担各护理工作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均从事所有工作项目;基础护理(23.81%)与执行治疗(22.00%)是主要的临床护理工作,临床教学(8.17%)与科研(2.51%)所占的比重最少。④不同职级护士执行部分护理项目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称与工作年限是影响压力大小的主要因素。⑤无陪护模式病房护理人员自我评价总得分为(12.01±1.579)分。⑥无陪护模式病房护理人员能力与工作匹配认知总得分为(18.97±2.747)分。2无陪护模式病房实行护理人员能级划分具有必要性;能级划分的最重要依据是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能级框架基本结构为:助理护士、注册护士、专科护士及临床护理专家。3无陪护模式病房护理人员能级框架、各级护理人员准入及能力标准三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3.33%、96.55%、100%;专家权威程度均值分别为0.779、0.801、0.818;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均值分别为0.170、0.206、0.27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出护理人员五层能级框架:助理护士、注册护士Ⅰ级、注册护士Ⅱ级、专科护士、临床护理专家及各级护理人员准入、能力标准;各级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两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0.32%、100%;专家权威程度均值分别为0.864、0.897;确定出各级护理人员工作内容。结论:1无陪护模式病房不同职级护理人员任职标准、岗位职责不明确,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护理管理者应结合我国护士职称及教育体系,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要划分依据,以所得能级框架基本结构为指导,构建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护理人员能级管理体系,从而发挥护理人员最大潜能,确保无陪护模式病房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2关于构建无陪护模式病房护理人员能级管理体系的研究结果,专家积极性较高,权威性、协调性较好,可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估护士的工作能力,体现能岗匹配,同时为无陪护模式病房护理人员能级划分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