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离子体中光辐射吸收、电子的输运等基本物理过程都涉及原子与光子以及原子和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使用密耦合的R-矩阵理论研究了原子与光子以及原子与慢电子的相互作用,包括慢电子被原子散射截面以及光电离和光分解过程的计算。对于低Z元素,非相对论的R-矩阵方法就可以给出与实验符合很好的结果,但是对于高Z元素,相对论效应在阈值附近对共振结构的影响很大,此时电子散射以及光电离或光分解的研究必须考虑相对论效应。本文首先使用非相对论的R-矩阵方法研究了氮原子的光电离过程。计算中包含了电子价实关联,得到了与实验符合较好的结果,并细致分析了阈值附近的2s2p3 5So np?4P几个里德堡自电离态共振结构。对于高Z元素,使用全相对论R-矩阵方法研究了人们一直以来很关心的碱土金属钡负离子的光分解截面和电子与钡原子碰撞散射截面以及卤素碘负离子的光分解截面和电子与碘原子碰撞散射截面。计算得到Ba—6s26p 2P3/2和Ba—6s26p 2P1/2的亲合能的相对论分裂结果为57 meV,与实验结果的55 meV十分接近。结果表明,考虑了相对论效应以后,钡负离子的光分解截面在阈值附近共振结构有明显的相对论分裂,而这是非相对论方法所无法给出的结果。文中同时给出了温度对光分解总截面的影响,这对理论和实验之间的定量比较十分重要。在电子与钡原子的碰撞研究中发现,阈值附近的共振结构同样有着明显的精细结构分裂。在入射电子能量高于1.5 eV以后,相对论R-矩阵结果和非相对论R-矩阵结果相差不大,与实验结果却相差一倍左右,希望能有更精确的实验结果或者理论计算能够澄清其中的差别。对于碘负离子的光分解过程,考虑了相对论效应以及电子价实关联后,光分解截面在阈值附近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但是在5 eV以后,本文计算结果与前人计算结果都比实验结果要低。本文推测实验中所谓由碘负离子自电离态而导致的结构可能源自于实验中CsI蒸汽中其他元素带来的某些物理过程。慢电子与碘原子的碰撞散射截面给出了电子与重惰性气体以及碱土金属碰撞相类似的结构。当光子与相邻近的两个原子相互作用时,出射的电离电子可能会发生类似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干涉效应。本文以相邻一定距离的两个氮原子为例,以R-矩阵方法计算得到的氮原子的光电离截面为基础,研究了相邻原子间外壳层电子光电离过程中的干涉效应。研究发现,当两个原子距离与氮分子间距类似时,由于原子外壳层电子参与成键,两个单中心的干涉叠加在外壳层电子光电离过程中并不适用。但是当两个原子间距变大,原子间不再成键而又不能被当作两个独立的原子时,双中心干涉效应应该对总截面有所影响。结果表明,当出射电子动能较小时,由于干涉效应,总截面由于干涉效应,振荡振幅较大,约为两个独立氮原子光电离截面之和的两倍。当出射电子动能越来越大时,干涉截面振荡振幅越来越小,直至消失,最后总截面与两倍单个氮原子截面大小相同,干涉效应完全消失。当两个原子间的间距越来越大时,由于干涉而引起的振荡振幅也会越来越小,直到干涉效应消失。在高温稠密等离子体中,粒子间的距离较近,这时近邻粒子间的光电离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生干涉效应。在光电离吸收(束缚-自由)过程占主导地位的等离子体中,这种干涉效应就会对等离子体的辐射不透明度产生影响。针对50 eV四种不同密度的铝等离子体,使用改进的平均原子模型计算了考虑了光电离过程中的干涉效应后的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应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不同条件下的等离子体环境,得到等离子体中的两个粒子间距的最近邻分布。由这最近邻分布应用相邻粒子光电离截面的干涉公式,计算了最终的辐射不透明度。研究发现,在同一温度下当等离子体密度较小时,干涉效应对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等离子体密度增大时,干涉效应对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影响增加。而对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的影响取决于由粒子间距和出射电子动量一同决定的干涉因子是相消还是相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