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Waifs on the Road--A Comparative Study of Rabbit, Run and Tripmaster Monkey from the Perspecti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是国内学界首次对约翰·厄普代克(1932-2009)的《兔子,跑吧》和汤亭亭(1940-)的《孙行者》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进行对比分析的探讨。本文选取了二十世纪五、六时年代这一美国文学史上重要历史时期的两部重要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将两部小说置于成长小说的文学范畴内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两位主人公哈利和惠特曼·阿新相同或不同的成长道路,进而揭示厄普代克和汤亭亭对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探索。
   论文从两位主人公处理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问题所经历的相同和不同的成长阶段入手,意在阐明两者最终不同的成长结果映射了两位作家在不同族裔身份及个人经历影响下相同的社会观,即动荡的社会直接导致了个人的生存困境。论文首先探讨了两位主人公在成长的初期所表现出的相似之处,即他们都经历了“从困惑到出走”的阶段。两位主人公在对过去的无限怀念与对现在的深恶痛绝中饱受煎熬。现实生活的落差使他们陷入了痛苦与迷茫,这直接导致他们出走探求生存的意义。其次,论文探讨了两位年轻人成长的第二个阶段,即“从考验到顿悟”的阶段。小说呈现出斑杂的人生和世界,凸显个人与环境的冲突。“自主与社会化”这一对完全相反的理想成为两位主人公的最大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遇到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但是在《兔子,跑吧》中出现了三位消极的引路人,他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兔子”的成长。相反,《孙行者》中三位积极引路人对唤醒惠特曼的族裔意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部与内部的双重作用下,两位主人公在某一个时刻突然获得对人、社会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这种获取“真理”的瞬间即“顿悟”。不同的顿悟必然导致不同的人生道路。本文最后探究了两位主人公顿悟后不同的人生道路。指出这两条道路正好迎合了成长小说的两种迥然结局。
   同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愤怒的年轻人”,哈利和惠特曼·阿新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成长结果。这是与作者本人的族裔身份和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位本土的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用愤怒的笔触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描绘得显而易见。而受自己华裔身份的约束,汤亭亭只能用婉转的方式思考和探索在美华裔的历史、文化和身份。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功能派翻译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其核心理论。目的论首先对翻译进行重新定义,认为翻译是有着明确目的和意图、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根据目的论,翻译活动所遵循的首要原则不再是“对等”而是“目的原则”。目的原则影响翻译整个过程,包括对原文内容的取舍,翻译方法的选择,译本最后呈现的状态以及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给翻译界带来
移情的概念起源于德国美学,意为“情感渗透”,现已超越美学领域,成为心理学、心理治疗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课题。自从日本语言学家库诺将移情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后,语言学家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移情策略进行探讨和研究。  本文选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作为移情策略研究的切入点,试图结合移情传递的人际意义来探讨语言使用的移情策略问题。从其实现形式上来看,移情表现为从语言的潜式系统中进行的
学位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1860-1935)是19与20世纪之交美国最知名的女权主义者之一,也是杰出的作家和社会主义者。她的短篇小说《黄墙纸》和乌托邦小说《她乡》是女权主义思潮的代表作。  这两部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父权社会下的女性觉醒和斗争。在《黄墙纸》(1895)中,吉尔曼解构了一个迫害女性的父权社会-他乡。叙述者想要逃离父权制,她最终自由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疯癫。在《她乡》(1935)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