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自建城以来,一直作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发展在自组织与他组织作用力下(战争影响)几经兴替。成都深居内陆,其发展根植于农业经济基础,作为传统的内陆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以制度约束和行政作用力为主导,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则较少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成都在近代的发展中为城市近代化做了充分积累,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呈现由弱渐强的过程及特征。论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以城市空间要素为切入点,研究城市空间要素的变化以及其与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成都城市空间结构的近代化进程,论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一、成都城市空间近代转型以辛亥革命为分水岭呈现出阶段发展特征,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城市空间转型萌芽期(1840-1911年)。洋务运动、新政促使城市内部新要素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要素的引入,并引起城市空间要素的变化,新功能与原有城市空间发生置换,为城市逐渐走向近代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为城市空间转型期(1912-1949)。辛亥革命打破了由清代以来形成的重城格局(大城、满城),满城被拆除城市空间逐渐开始由内向转为开放,促进了城市文化与空间的融合,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均衡变化过程。1928年成都市政府的成立标志着1000多年来成都一城两县分治格局的打破,第一次将成都城统一管理。而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建设为成都空间转型的重要动因。二、在城市空间转型萌芽期,制度约束和行政动力系统为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时期主要以自组织的方式发展。政策使城市内部空间差异的客观存在造成了城市不平衡的发展,城市空间服从于政治和军事,直至清代末年封建的城市空间结构仍然没有改变。三、在城市空间转型期中行政动力系统仍是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同时因为战争等他组织作用力与其相复合或抵消的情况使得城市空间先盛后衰。工业文明的发展、交通技术的改变,政策的偏向使成都逐渐由单一的消费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变,成都市在近代百余年间的空间转型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城市近代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