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制备及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量子点(GQDs)因其具有独特的量子限域效应和边缘效应在一众碳基材料中脱颖而出。通过还原剂还原、表面/边缘功能化减少缺陷,或异原子掺杂改变结构及电子特性,可进一步提高其荧光效率、光学及化学稳定性。而受现有透析技术及透析膜本身的孔径大小限制很难得到粒径均一的GQDs。最近发展起来的盐析萃取与有机萃取技术能更好地完成GQDs的分离及纯化。纯化后的GQDs具有均一的粒径、高纯度及在有机相的可溶性,有望加快光伏器件界面层中电荷传输能力及增强活性层的光吸收,提升光伏器件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高荧光性能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GQDs)的制备,并通过盐析萃取分离对N-GQDs进行纯化,改善其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电子传输层(ETL)的应用效果。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不同种类的碳源材料、氮源材料及反应溶剂来制备具有高光致发光(PL)强度和高相对量子产率(QY)的GQDs。在柠檬酸(CA)作为碳源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氮源,包括氨水(Ammonia)及尿素(Urea),并采用水和乙醇作为反应溶剂,通过水/溶剂热法来合成N-GQDs。通过优化反应时间、温度、摩尔比等条件,以Ammonia为氮源的A-GQDs和以Urea为氮源的U-GQDs分别获得了45.4%和54%的QY。在不同激发波长下,A-GQDs表现出与表面状态相关的依赖于激发波长的PL行为,而U-GQDs显示出较高的PL强度和相对均一的PL发射行为。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CA缩聚脱水再引入氮元素的一步水热/溶剂热合成N-GQDs的形成机理。(2)在水相GQDs中加入可混溶的有机溶剂,再逐步加入饱和的无机盐溶液使其盐析分层,进而萃取出所需的有机相GQDs。FTIR、XRD、Raman及XPS表征分析探讨了纯化前后GQDs的结构及光学性能的变化。纯化后的N-GQDs在结构上表现得更为有序,表现出更多的石墨化结构。在纯化后样品流失最少且在光学性能表现最为突出的是Ue-GQDs-Os(QY=41.95%)。(3)将N-GQDs以及纯化后的N-GQDs引入倒置光伏器件ITO/ZnO/PTB7:PC71BM/Mo O3/Al的ZnO ETL层中,通过对ZnO的修饰改性,增强ETL的透射率,提高ETL的电子传输特性。在Ae-GQDs浓度为0.5 mg/m L时,优化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PCE)达到6.12%,与对照器件相比,增幅35.10%。Ae-GQDs-Os修饰的光伏器件表现出了优异的Jsc和PCE,分别为16.29 m A/cm2和5.98%,PCE较对照电池表现出48.76%的增幅。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地产+地铁”的发展模式使得深大建筑基坑邻近地铁车站的项目不断增多。为保证地铁列车安全运营,深大基坑设计多采用更加复杂的支护体系。目前缺少对基坑施工过程中复杂支护体系自身变形规律及其对邻近地下结构影响的研究,因此针对该类工程施工对邻近地铁车站变形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某复合支护体系深大基坑开挖深度为25.5m,与车站主体结构最小净距为10.6m,与出入口结构的最近距离仅为3
高速铁路凭借其安全快速、正点率高、舒适性好等特点,已逐渐发展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随着“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建成以及“八纵八横”的逐渐形成,我国高速铁路正式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与此同时,复杂的路网条件使得高速铁路运输组织难度加大,影响运营特性的因素和制约运营效益的条件增多,造成路网中出现运输需求与运力资源不匹配的现象。通过研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均衡高速铁路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领域新基建和智能交通系统的重点关注,道路交通监管设施日益完善。在大中型城市,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交通监控数据,这样大规模的数据潜藏着巨大的利用价值。随着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如何利用算法来挖掘海量数据中的关键信息,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提升智能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交通监管来提升社会运行效率,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车辆再识别技术旨在判断非重叠区域内拍摄的车辆图
随着国家逐年侧重西部高原、东北高纬度等偏远地区的发展,铁路和公路交通网快速向这些地区延伸,越来越多的寒区隧道也相继建成,随之而来的冻胀灾害也愈发增多。尤其是洞口段常年受雨雪、暴风等严寒天气的影响,抗冻防寒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冻胀破坏的系统研究较少,防寒措施的设置主要依靠工程经验,缺乏防冻效果的评价依据。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的方法对围岩冻胀发生机理以及相关因素对冻胀的影响进行研
在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背景下,高速铁路枢纽引入了更多方向的线路,给枢纽的组织工作带来了更多的负担。所以对于铁路枢纽内设备、车站分工方案的研究,提出完善枢纽内车站能力协调利用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均衡利用各类资源,发挥线路和车站的能力,提升整个高铁枢纽的作业能力,为铁路决策者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去决策枢纽车站的实际运营分工。论文首先介绍了高铁枢纽车站能力协调分工的基础理论知识,按照相关文献引出“米
随着风、光等清洁能源接入,电网在能源供需平衡上面临挑战,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进一步威胁到配网运行稳定性。因此,分布式储能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得到业内重视。近年来,电网属性的这些复杂变化为负荷预测带来了新课题,也为通过负荷预测来提升配网的需求响应能力带来了契机。本文针对当前电动汽车大量接入的背景,研究了一种考虑电动汽车接入的负荷预测方法,并结合预测结果对系统内分布式储能的配置问题进行了优化。本文首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