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上世纪末网络传入中国,将网络先进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便一直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由此步入了网络化的全新历史时期。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上日益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和异化。而网络以其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等优势和特点加剧了大学生多样价值观念的生成,积极和消极并存,而且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有目的地通过网络这个自由的路径不断渗透进高校校园,使信息甄别判断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出现了迷茫、困惑等负面情绪。同时,高校传统的正面思政教育因其较为僵化的灌输模式与现实生活逐渐脱离,越来越不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效果大打折扣。这一切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挑战,所以,创新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拓展思政教育的全新领域,结合网络的优势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理念,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显得必要而紧迫。本文以网络视域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牵涉的相关概念及基本问题的界定为逻辑起点。第一章主要说明了网络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然后回归到高校这个具体的空间环境中,介绍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角色定位、特点以及在高校育人过程和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将一般性与特殊性区分开来,锁定具体的实践范围。通过这些基本概念及问题的界定归纳演绎网络与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内在一致性,分别从性质、形式、内容、等三大维度详细分析他们的契合性,将二者联系起来,为下文揭示两者的互动关系做好准备工作。第二章开门见山,分别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时代环境中的挑战应对,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新路径的开辟、实效性的提高以及传统思政教育的缺陷弥补等方面强调利用网络在高校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必然性,其中每一个具体方面都从网络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角度展开论述。然后从开放的平台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丰富的资源对于内容的充实,平等的互动对于主体性的发挥和生活化的话语对于吸引力感染力的增强等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网络与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互动关系,也就是利用网络开展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实践的优势所在。从众多理论和关系的铺垫自然过渡到第三章从实践层面对于网络视域下的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的解读。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数据为依据肯定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现实普遍存在的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实践中网络内容创新不佳导致的吸引力不强,资源开发不足导致的影响力不大,环境有待改善等主要问题。这样更深入客观地剖解自身和现实所处的位置有利于明确今后努力和改善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路径的选择。关于第四章路径探索方面,首先基于网络和教育活动的不同逻辑指向明确了在路径选择之前高校教育主体必须把握的网络空间隐性施教过程中始终存在的虚拟性与现实性、开放性与凝聚性、互动性与主导性、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四对关系,也就是实践过程中特殊矛盾的把握和处理。在此前提和基础上分别从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工作网络资源的开发、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话语的变革、网络人才的培养以及家庭学校网络层面的联动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作为文章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此章节也是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所在,他并不止于办法和建议的草率提出,而是尝试依循从思想明确到行为规划的正确逻辑建构起方法论的严密体系,形成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路径选择,力求增强所提出路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此外,在正文之前的绪论部分,通过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的简要介绍,清晰地呈现出了写作意图,行文架构以及研究层次等基本情况,为文章布局谋篇提供了依据和参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