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斑疹伤寒是由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体分别是普氏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鲜有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报道,而地方性斑疹伤寒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斑疹伤寒作为我国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每年均有病例报告,但是相关研究仅仅局限在局部地区的流行特征分析,缺乏对斑疹伤寒疫情的近长期准确的认识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因此,本课题旨在系统了解我国2005-2017年斑疹伤寒疫情的流行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时空聚集区,为我国斑疹伤寒疫情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斑疹伤寒病例的一级聚集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斑疹伤寒病例的流行特征及气象因素对其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斑疹伤寒疫情的精准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我国2005-2017年斑疹伤寒病例数据,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下载同期气象数据。首先,采用SPSS 20.0和R 3.4.1软件对全国斑疹伤寒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描述斑疹伤寒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发病时间、发病地区等分布特征,并对差异作统计学推断;采用ArcGIS 10.2.0和SaTScan 9.4.4软件对全国斑疹伤寒疫情数据做空间相关性和时空聚集性分析。其次,选择我国斑疹伤寒病例的一级聚集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比较分析各地区斑疹伤寒病例的流行特征,并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该地区气象因子对斑疹伤寒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2005-2017年我国共报告29211例斑疹伤寒病例,死亡病例为7例,分布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95个县(区),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0.2567/10万,而2017年最低,为0.0693/10万。29211例斑疹伤寒病例中,63.1%的病例发病于5月至10月,男女性别比为0.97,年龄分布范围为0-96岁,其中0-59岁病例所占比例为88.4%。职业分布中,农民和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50.8%和16.7%。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7年我国斑疹伤寒病例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每年斑疹伤寒病例的高高聚集区不同,主要集中于我国西南部、南部和环渤海地区,包括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山东省和河北省。2005-2017年斑疹伤寒病例的逐月时空扫描统计共发现18个时空聚集区,其中一级聚集区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包括勐海县、勐腊县和景洪市。2005-2017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斑疹伤寒病例9129例。2014年以前,勐海县为该地区斑疹伤寒疫情最为严重的县(区),而自2015年开始,勐腊县报告病例数超过勐海县。各县(区)斑疹伤寒病例流行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勐海县斑疹伤寒7-8月高发,以女性病例、20-49岁、农民为主。勐腊县斑疹伤寒病例分布无明显年龄、性别特征,5-8月发病数较多。景洪市斑疹伤寒发病率低于其他两县(区),且病例流行特征与其他两县(区)明显不同,该市8月为发病高峰,年龄分布以小于10岁为主,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所占比例最高。DLNM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平均气温和斑疹伤寒发病数的关系近似J型曲线,以温度中位数作为参考,在最长滞后时间21周内,低温对斑疹伤寒发病的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而高温存在长期滞后效应。平均累积降雨量和斑疹伤寒发病的关系为倒U型曲线,当周平均累积降雨量在5-13mm之间时,斑疹伤寒累积发病风险较高,以降雨量中位数作为参考,在最长滞后时间18周内,无降雨和低降雨对斑疹伤寒发病的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而高降雨存在长期滞后效应。研究结论:2005-2017年斑疹伤寒病例数呈下降趋势,发病热点地区在我国分布广泛。斑疹伤寒病例空间分布呈显著相关性,不同年份发病热点地区不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南部和环渤海地区。斑疹伤寒病例的一级聚集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不同县(区)斑疹伤寒病例的流行特征不同,较高的气温和降雨对该地区斑疹伤寒发病的影响存在长期滞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