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重复电刺激(RNS)的阳性率及RNS结果与ALS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起病部位的关系,研究ALS患者RNS的特点,探讨RNS对ALS的诊断价值。(2)分析ALS患者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的阳性率,研究ALS患者MRI、DTI的特点,探讨MRI、DTI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在ALS诊断中的意义。(3)尽可能的探讨除肌电图(EMG)外其他ALS可能的辅助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1月期间,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病房确诊或拟诊ALS患者28例,均符合1998年修正后Escorial诊断标准,临床均可排除重症肌无力。所有入组患者均建立完整的病例资料,记录其性别、年龄、病程、起病部位等相关信息。所有患者均行EMG和RNS检查,分析RNS的阳性率及RNS结果与ALS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起病部位的关系,研究ALS患者RNS的特点。对住院患者中部分患者(10例)行头颅MRI及DTI检查,观察在轴位和冠状位T2WI上锥体束走形区有无异常信号,分析其特点;将感兴趣区(ROIs)选取在锥体束走行密集区如双侧内囊后肢和大脑脚部位,双侧对称地进行部分各向异性(FA)值的测量并记录,经处理后生成FA伪彩图,观察FA伪彩图上锥体束走行区有无红色色彩的缺损,同时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追踪纤维束,明确有无纤维束的缺失。 结果:(1)28例 ALS患者中23例出现RNS低频递减,阳性率为82.14%,无1例出现高频递增。(2) RNS结果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起病部位各分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RNS低频递减频率多在10%-25%之间,有几例波幅递减在40%以上。(4)10例行头颅MRI的ALS患者中仅2例在轴位T2WI上出现锥体束走行区(双侧内囊后肢)异常高信号,10例行DTI的ALS患者中仅1例出现锥体束走行区(双侧内囊后肢和大脑脚)FA值降低,FA伪彩图显示双侧内囊后肢和大脑脚处红色色彩可疑缺损,DTT追踪未见纤维束缺失。 结论:(1)ALS患者RNS阳性率较高,有助于ALS的诊断,提示ALS存在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紊乱。(2) RNS结果与ALS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起病部位均无关。(3)RNS低频递减大于20%在ALS中较常见。(4)头颅MRI及DTI一定程度上可提供ALS上运动神经元(UMN)受累的证据,但在ALS患者中阳性率偏低,其对ALS的诊断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