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3年到2016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现代化农业发展主题,提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耕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的政策要求,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耕地经营“缩水”问题指明途径。并且诸多实践和学者案例研究证实,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发展背景下,耕地流转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对撂荒具有缓解作用,对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山区在我国占地面积大,耕地资源显得尤为珍贵,而目前山区耕地流转发展滞后,流转主体积极性差,市场发育不完全,且出现了严重的撂荒现象,耕地资源可持续使用遭到威胁。因此解决好山区耕地撂荒问题,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更上一层楼,推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文章通过阐述不同流转方向农户的生计特征、耕地拥有情况和耕地经营状态特征,再通过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模型解释耕地流转驱动因子,并综合流转耕地的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得出以下结论:流转耕地存在以下特征:(1)流转农户特征。转入和转出农户生计特征差异显著,其中转入型农户以自然资产型生计特征为主,务农劳动力充沛,农业收入是主要生计来源;转出型农户以缺失型、基本型生计特征为主,家庭务农劳动力比例高,老龄化严重,亲朋资助和农业收入是主要生计来源。双向型农户生计特征差异较小,以人力资产型和自然资产型生计特征为主导,家庭劳动力总量充沛。(2)耕地自然禀赋。(1)地块配置状况,转入型农户流转面积规模最大,耕种面积仅次于双向型;转出型农户耕种和撂荒规模最小,流转占比突出;双向型农户种植规模最大,撂荒也较小。耕地质量,(2)地块特征及质量和分布特征,流转地块以旱地为主,主要发生在0.5公里范围内,以三等地居多;转入型农户流转地和耕种地质量以二等、三等为主,撂荒地以四等为主,其耕种半径和流转半径相比较大;转出型农户耕种地以二等、三等为主、撂荒的以四等为主,其耕种半径和撂荒半径最小;双向型农户转入地以三等为主,耕种地以一等为主,撂荒地以四等为主,其转入耕地分布半径小,撂荒地分布半径大。(4)流转地经营特征。转入型农户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耕地投入和复种指数最高;转出型农户与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耕地投入和复种指数最低;双向型农户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种植亦存在较高占比,耕地投入和复种指数仅次于转入型,与转出型差异稍大。(5)流转耕地呈现的特征可得,流转地以距离近、质量好的地块为主,且流入和流出农户的生计特征差异和耕地经营状态差异显著;通过流转盘活撂荒耕地的使用价值,实现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流转的驱动因素解析及政策建议:(1)耕地流转驱动因素分析。耕地距离、耕地质量、水田比重对耕地流转产生正向影响,说明耕地的自然禀赋条件差异是流转的重要影响因子;务农劳动力比重、农业收入比重对耕地流转产生负向影响,说明耕地经营主体的生计策略是影响耕地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差异惠农补贴、政府指导流转对耕地流转产生负向影响,说明政府导向的外部驱动作用是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推动力。(2)政策建议。耕地再配置去向受自然禀赋、经营主体、政策共同作用,通过探寻最优耕作半径,分类型、分区域制定差异化刺激政策,缩短耕地利用过程中的“相对距离”与“绝对距离”,改变山区耕地低效率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