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85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与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现代作家之一,老舍在其作品中始终将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作为关注重点。然而,以往的研究很少关注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在《二马》等小说中,老舍的创作思维超越了单一的自我中心主义视野。他承认并尊重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文化对话的可能与必要。基于此,本文以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为研究内容,将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论文首先系统介绍了文化间性相关的理论背景与内涵,即文化间性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类面对多元文化相遇时的中间立场;强调了两个重要概念:视域融合与对话。其中,视域融合是指文化主体以包容性的视域来看待他者文化,对话则是指文化主体间在互相平等、尊重差异基础上的协商与交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述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的形成原因,包括满汉融合的文化记忆、中西文化的相遇以及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等。论文接着具体分析了老舍在《二马》等小说中是如何自觉地立足于文化间性,包容地审视民族与世界,即现代中国如何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以及英国人的殖民意识与种族歧视如何导致人性的泯灭。然后,论文通过对老舍小说中具有的世界性激情和对不同民族内在民族性问题的幽默表现,及其尝试打破异质文化间隔阂,力求达到人类性和谐的圆满状态的创作意图的分析,进一步说明老舍对文化间对话的不断寻求,是其展开对中国与世界、人性与道德审视的重要因素。最后,论文探究了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的价值:一是展示老舍广阔的世界文学视野,即在学习、模仿外国文学的同时,具有坚持民族独特性的思辨精神;二是体现古今东西关系的兼容与再平衡,既为现代性在世界性与本土化模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提供合理的设想,也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有所启示。综上所述,本文以小说《二马》为研究中心并向其它作品辐射,从世界文学与跨文化的视域出发,对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加以考察,揭示老舍作为世界性作家如何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探究他对于民族性问题与人类精神状态所做出的思考,进而管窥其作品中真正的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大跨度单肋钢拱桥应用较少,仅可参照绝大多数钢拱桥的建设经验,采用柔性竖直吊杆布置方案,但拱肋、主梁竖向位移偏大。网状吊杆体系受力更优、竖向刚度更大,可解决竖直吊杆体
<正>患者,男,57岁。因骑摩托车翻车致头、膝以及左肩部受伤1d后转入我院。查体:神志清楚,头面部见多处皮肤擦伤,左胸锁关节处隆凸畸形,骨擦感,压痛明显,左肩锁关节处稍肿胀,
介绍了学生学习分模时教学用的练习题,在解答过程中有许多很好想法,虽不完善,但仍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结合工作的实际作一些补充,可作为一种抛砖引玉的参考。
中国画从它的诞生时起就有一种强烈的构成意识,意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鲜明的构成特征。随着“中体西用”的思想逐渐渗透,传统中国画中的“经营位置”和“置陈布势”的构成理论其内容也在不断地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国画家不断汲取西方绘画中的构成法则,使得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要求。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本人从素材的收集与构图立意都借鉴了西方构成语言的形式美。在画面的
海上贸易运输活动承担了现阶段大部分的世界商品流通任务,在世界大宗商品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恶劣的海上作业环境增加了海难事故的发生,使得海上搜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
HsCAE冷却模拟模块采用交互设计的方式,可以预测塑件与模具上的温度场、热流密度场、温差分布和冷却时间,优化冷却结构与工艺设计,达到均匀冷却效果。
元代也里可温信徒复杂,族类众多。除游牧于中土西北地区的蒙古乃蛮、克烈、汪古部和一部分畏兀儿人,以及东迁阿速、钦察、斡罗斯人外,还应包括蒙古西征时掳掠东来的许多中亚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这就要求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合作型师生关系。为此,应注意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