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与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现代作家之一,老舍在其作品中始终将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作为关注重点。然而,以往的研究很少关注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在《二马》等小说中,老舍的创作思维超越了单一的自我中心主义视野。他承认并尊重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文化对话的可能与必要。基于此,本文以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为研究内容,将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论文首先系统介绍了文化间性相关的理论背景与内涵,即文化间性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类面对多元文化相遇时的中间立场;强调了两个重要概念:视域融合与对话。其中,视域融合是指文化主体以包容性的视域来看待他者文化,对话则是指文化主体间在互相平等、尊重差异基础上的协商与交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述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的形成原因,包括满汉融合的文化记忆、中西文化的相遇以及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等。论文接着具体分析了老舍在《二马》等小说中是如何自觉地立足于文化间性,包容地审视民族与世界,即现代中国如何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以及英国人的殖民意识与种族歧视如何导致人性的泯灭。然后,论文通过对老舍小说中具有的世界性激情和对不同民族内在民族性问题的幽默表现,及其尝试打破异质文化间隔阂,力求达到人类性和谐的圆满状态的创作意图的分析,进一步说明老舍对文化间对话的不断寻求,是其展开对中国与世界、人性与道德审视的重要因素。最后,论文探究了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的价值:一是展示老舍广阔的世界文学视野,即在学习、模仿外国文学的同时,具有坚持民族独特性的思辨精神;二是体现古今东西关系的兼容与再平衡,既为现代性在世界性与本土化模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提供合理的设想,也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有所启示。综上所述,本文以小说《二马》为研究中心并向其它作品辐射,从世界文学与跨文化的视域出发,对老舍小说的文化间性加以考察,揭示老舍作为世界性作家如何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探究他对于民族性问题与人类精神状态所做出的思考,进而管窥其作品中真正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