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庄空心化现象给农村地区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探讨不同地形条件(平原、丘陵、山地)和区位条件(近郊、远郊)下的村庄空心化特征、驱动机制等对于我国有效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政策等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构建空心村庄现状特征评价理论框架,选取不同地域条件下的6个典型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对其现状特征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从总体性和个体性两个角度对比分析空心化驱动机制,提出相应的整治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在村庄空心化特征评价理论框架构建方面,首先对村庄空心化的内涵和概念进行分析,推测人口空心化是造成村庄空心的根本原因,并从土地和人口两个维度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村庄空心化水平评价体系;在对村庄空心化产生的内外驱动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空心村庄演变过程,即一个完整的空心村庄演变包括萌芽期、生长期、稳定期和衰败期。在此过程中,农村产业经济特征对于人口空心化程度影响明显,吸引人口回流的关键因素是农村产业转型;据此构建村庄空心化特征评价理论框架,对村庄产业特征和空心化水平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推测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地形条件对村庄发展的制约程度逐渐减弱,产业经济特征及区位条件影响日趋明显。
(2)在村庄空心化特征评价实证对比分析方面,对所选取的典型村庄实地调研获取相关数据,并计算其村庄空心化程度。不同地形条件下村庄空心化水平分异规律为:丘陵地区(平均村庄空心化程度为26.9%)>平原地区(平均村庄空心化程度为23.7%)>山地地区(平均村庄空心化程度为12.8%)。不同区位条件下村庄空心化程度为:远郊地区(平均村庄空心化程度为25.6%)>近郊地区(平均村庄空心化程度为16.7%);对研究区域空心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人口空心化水平数据离散程度最高,表明各地区人口流动意向差异程度较大;进一步对比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村庄产业经济特征,已实现高效高价值农业生产模式的山地地区村庄产业经济主要为新型农业,其他地区则以外出务工型为主,证明产业模式对于村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实证分析结果与构建的理论框架推测结果一致。
(3)在村庄空心化驱动机制研究中,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村庄空心化驱动因素进行总体性分析。结果表明:村庄空心化驱动因素影响程度总体排序为:贫困发生率>距县城距离>人均耕地面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小型企业,贫困发生率即经济条件对村庄空心化影响程度最大;在总体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典型村庄进行个体性分析,选择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作为该村庄空心化的主导因素,划分不同的空心村庄类型,结果包括经济条件主导型、资源条件主导型和区位条件主导型。并从总体性和个体性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整治建议,“因类制宜”以实现对空心村庄的高效整治。
(4)本研究是针对不同地域条件下的空心村庄进行特征评价及驱动机制研究。相比较于多数基于区县尺度或乡镇尺度的宏观研究而言,本研究聚焦于村庄尺度,在研究层面上更具有独特性,以更加微观的视角丰富了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认识及相关理论研究;此外,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证明在高效农业发展和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浪潮中,地形条件对于村庄发展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探索适合村庄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缓解村庄空心化现象。
(1)在村庄空心化特征评价理论框架构建方面,首先对村庄空心化的内涵和概念进行分析,推测人口空心化是造成村庄空心的根本原因,并从土地和人口两个维度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村庄空心化水平评价体系;在对村庄空心化产生的内外驱动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空心村庄演变过程,即一个完整的空心村庄演变包括萌芽期、生长期、稳定期和衰败期。在此过程中,农村产业经济特征对于人口空心化程度影响明显,吸引人口回流的关键因素是农村产业转型;据此构建村庄空心化特征评价理论框架,对村庄产业特征和空心化水平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推测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地形条件对村庄发展的制约程度逐渐减弱,产业经济特征及区位条件影响日趋明显。
(2)在村庄空心化特征评价实证对比分析方面,对所选取的典型村庄实地调研获取相关数据,并计算其村庄空心化程度。不同地形条件下村庄空心化水平分异规律为:丘陵地区(平均村庄空心化程度为26.9%)>平原地区(平均村庄空心化程度为23.7%)>山地地区(平均村庄空心化程度为12.8%)。不同区位条件下村庄空心化程度为:远郊地区(平均村庄空心化程度为25.6%)>近郊地区(平均村庄空心化程度为16.7%);对研究区域空心化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人口空心化水平数据离散程度最高,表明各地区人口流动意向差异程度较大;进一步对比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村庄产业经济特征,已实现高效高价值农业生产模式的山地地区村庄产业经济主要为新型农业,其他地区则以外出务工型为主,证明产业模式对于村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实证分析结果与构建的理论框架推测结果一致。
(3)在村庄空心化驱动机制研究中,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村庄空心化驱动因素进行总体性分析。结果表明:村庄空心化驱动因素影响程度总体排序为:贫困发生率>距县城距离>人均耕地面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小型企业,贫困发生率即经济条件对村庄空心化影响程度最大;在总体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典型村庄进行个体性分析,选择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作为该村庄空心化的主导因素,划分不同的空心村庄类型,结果包括经济条件主导型、资源条件主导型和区位条件主导型。并从总体性和个体性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整治建议,“因类制宜”以实现对空心村庄的高效整治。
(4)本研究是针对不同地域条件下的空心村庄进行特征评价及驱动机制研究。相比较于多数基于区县尺度或乡镇尺度的宏观研究而言,本研究聚焦于村庄尺度,在研究层面上更具有独特性,以更加微观的视角丰富了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认识及相关理论研究;此外,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证明在高效农业发展和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浪潮中,地形条件对于村庄发展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探索适合村庄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缓解村庄空心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