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定植着大量细菌,主要分布于眼部,鼻咽腔,口腔,皮肤,胃肠道,以及泌尿生殖道。长期以来,人体和自身菌群之间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正常情况下,这些菌群不致病,而与其人体的定植部位,构成一个宿主、菌群和环境三者之间动态平衡的整体,即所谓的人体正常菌群。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当这种平衡受到破坏的时候,这些菌群可以作为潜在的致病菌。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储菌库”,其在人体内源性感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分析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引起菌血症/败血症的致病菌与肠道菌群同源性,了解我院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血行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探索肠道菌群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发生内源性感染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血培养获得血行致病菌株,主要收集肠杆菌科中最常见的引起BSI的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再对同一患者的粪便进行选择性培养,获得与血行感染致病菌是同种的细菌。进一步对同一患者的同一种血行感染致病菌株和粪便培养菌株进行药敏实验,初步分析这些菌株的药敏表型的关系。最后,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对血行感染致病菌株和粪便培养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同源性。从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总共收集到来自不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31对血行感染致病菌株和粪便培养菌株,其中E.coli 21对,Kpneumoniae 7对。对这28对菌株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22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0(71.43%)对菌株有完全一致的耐药谱(药敏表型)。同时,对这28对菌株用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基因分型),结果显示22对(78.57%)具有同源性。本研究结果不仅对明确本院BSI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谱有一定帮助,对临床预防和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为肠道菌群是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内源性感染的潜在致病菌的理论提供一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