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中国云南沐村傣族孩童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学参与观察的独特视角,以互动理论为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教育人类学、社会学等理论与方法,在对云南沐村傣族孩童教养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探讨教养主体与孩童之间、各教养主体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孩童教养的互动机制和规律。
论文首先调查了沐村社区经济文化特点。云南沐村是一个以傣族文化为主体,汉族主流文化影响较大,与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交往渐多的多元文化共生社会;虽然苦瓜种植、旅游业等生计方式的兴起使得傣族经济文化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但在丰饶饱足的自然条件下,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内,沐村仍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稻作生产、下河养鸭捕鱼、上山打柴摘野菜等传统生计方式一如既往地得以延续着,保持了当地村民平和内敛的传统性格特点。基于此,论文从具体文化情境出发,将沐村傣族非正规教养(家庭、村寨、电视媒介、旅游等)和正规的学校教育等都纳入沐村傣族孩童整个生活环境系统进行考察,描述了沐村孩童在家庭、村寨、学校等几个重要场域中的行为实践和主体性选择:第一部分阐述了沐村傣族家庭对孩童的主要教养内容以及教养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其中重点探讨了父母与子女、祖辈与孙辈的互动;第二部分论述的是沐村村寨生活与孩童的叠合性濡化互动,强调孩童在同时共域的村寨内开始建立初步的社会关系和形成民族感的认同,重点阐述宗教生活世界对孩童的框束以及孩童对宗教生活的认知理解和游离;第三部分探察的是学校教育对沐村孩童的教育以及孩童对学校教育的适应与选择;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作为“文化他者”中的电视媒介、旅游者等教养主体和孩童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最后,根据全文的分析和探讨得出:沐村孩童的多元化教养主体因子之间是互动的也是互补的,家庭、村寨、学校、“文化他者”以各自的教养角色影响着孩童的成长,孩童源自各教养主体的技能和学识构建出了个体自己;文化濡化、多元文化互动和开放式教养系统是沐村孩童教养的互动机制;沐村傣族在互动中具备善于平衡的机制和精神,他们通过平衡各种矛盾性关系的内在张力的影响量力而行地教养孩童,同时,当自身难以顺利实现社会流动时便接受当前现状,静观其变,守望幸福,在多元文化交融中通过自我平衡呈现出宽松平和的教养状态的结论。余论部分则提出民族的发展壮大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对沐村傣族孩童更加合理化教养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