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出生的韩寒是“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1999年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引发社会上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2000年5月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发表,拉开了“80后”作家登上文坛的序幕,随后韩寒做出退学的决定,引发社会上关于“韩寒现象”的讨论。韩寒从2000年第一本小说《三重门》开始到2009年《他的国》发行,笔耕不辍,并且均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但韩寒所吸引公众目光的,却始终不是他的作品,而是附加在他作品之外的东西。如2000年大家关注的是韩寒的七门功课不及格;是他的退学;是他的拒绝复旦大学的入学通知书等等新闻事件。而后来,大家又开始关注韩寒的“赛车手”身份;关注他与评论家白烨的剑拔弩张的论争;关注他对老舍、巴金等文学大师的批判;关注他的一系列有些“出格”的言论甚至是他的绯闻,但就是很少有人关注韩寒作品的文学价值。于是,在韩寒身上,便出现了非常吊诡的现象。韩寒虽然是以写文章而成名,并且作品是一部接一部的出,但是,大家却似乎忘记了韩寒写作者的身份,更愿意把韩寒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教育现象、社会现象来解读,韩寒成为了一个现象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的存在。更值得玩味的是主流文学评论界的态度,他们对韩寒等“80后”作家似乎是采取了集体回避的态度,这种沉默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各大报刊、杂志、网站才开始对“80后”作出反映,而韩寒也只是作为“80后”群像中的一个,被大家加以言说。无论是“80后”作为一个整体,还是韩寒这个个体,评论界的研究都是滞后于“80后”作家的创作的。本文尝试从韩寒的人生与文学、韩寒小说的思想图像、韩寒小说的艺术景观、韩寒的发展前景四个大的章节,以韩寒为样本,并结合其他“80后”作家的创作与发展,还原大家一个比较真实的韩寒与“80后”作家群。第一章是韩寒的人生与文学,主要从韩寒对上海文化的认同、少年成名和韩寒的个性气质、韩寒与”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与青年消费市场、韩寒与网络五个方面来论述韩寒的人生成长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章是韩寒小说的思想图像,结合文本,来完成对韩寒小说中所体现的青春的成长与残酷体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反传统的文化心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意蕴四个方面的思想特征的解读。第三章是韩寒小说的艺术景观,结合文本,从小说独特的叙事特征、幽默讽刺的文风、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三个方面来论述韩寒小说的艺术特色。第四章是对韩寒发展前景的预测,韩寒虽然在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文学创作上也存在着复写式写作、叙事模式单一、过分依赖市场等缺点,这些都制约了韩寒的发展。总之,韩寒是一个存在无限可能的作家,韩寒未来的文学之路如何走,关键在于他自己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