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其特征为 t(11;14)(q13;q32)的染色体易位,从而导致细胞周期蛋白D1过度表达。MCL临床多呈侵袭性,到目前为止仍为不可治愈的淋巴瘤,而且尚无标准的一线化疗方案,与其他B细胞淋巴瘤相比,MCL通过化疗后通常很难维持长期的效果。近年随着对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研究的深入,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mTOR抑制剂、BTK抑制剂、HDAC抑制剂和CDK抑制剂。BTK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下游的一个调节因子,对B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BTK的异常表达和激活在MCL细胞普遍存在。依鲁替尼(Ibrutinib,IBN)是第一个上市的BTK抑制剂,临床上表现出对MCL良好的治疗效果,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MCL。随着依鲁替尼在临床上广泛的使用,其耐药性逐渐显现,表现为BTK蛋白481位点的半胱氨酸突变为丝氨酸,另外还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对依鲁替尼的治疗无应答,如何提高这部分患者的整体应答率和改善耐药性是目前MCL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HDAC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HDAC在淋巴瘤中高表达而导致组蛋白的低乙酰化作用。因此,靶向于HDAC的抑制剂能够影响基因的转录,使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伏立诺他(Vorinostat,SAHA)是第一个上市的HDAC抑制剂,FDA批准用于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实验表明,应用伏立诺他治疗复发难治性MCL,显示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单药的效果有限。目前,临床对于MCL患者多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治疗。文献报道,BTK抑制剂依鲁替尼和HDAC抑制剂伏立诺他联合应用时产生了协同的抗增殖作用,表现在对NF-κB通路的抑制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下调。而且,目前尚未有文献报道BTK/HDAC双靶点抑制,我们基于对蛋白和配体的充分分析,采用分子融合的方法,保留依鲁替尼结构中3-(4-苯氧基苯基)-4-氨基吡唑并嘧啶基本骨架作为Cap基团,引入能与锌离子发生螯合作用的功能基(ZBG),并对两个部分之间的连接链Linker部分进行优化,合成了三个系列共计20个新型的BTK/HDAC双靶点抑制剂,其中末端基团为异羟肟酸的YB系列10个,末端基团为邻苯二胺的YK系列4个,末端基团为羧酸的YS系列6个。我们对这20个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活性试验,包括对BTK激酶的抑制作用、对HDAC的抑制作用、对jurkat细胞和套细胞淋巴瘤细胞(Rec-1、Jeko-1、Marver-1、Z138、Mino)抗增殖作用。三个系列均表现出了对BTK良好的抑制活性,绝大部分化合物在1μM的浓度下对BTK的抑制率大于90%,但是都没有达到先导化合物IBN的水平(IC50=8nM),我们推测是由于去掉了 IBN结构中能与Cys-481发生共价结合的丙烯酰胺侧链。在体外HDAC的抑制活性实验中,化合物YB1表现出了与阳性对照SAHA相当的HDAC抑制活性,优于YK1,YS1基本没有活性。在jurkat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试验中,YB系列YK系列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生长抑制活性,YS系列基本没有活性。其中YK1表现出了与阳性对照SAHA相当,和明显优于IBN的活性水平。在多株套细胞淋巴瘤的生长抑制活性实验中,化合物YB1、YB7、YK1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增殖活性,特别是在IBN耐药的细胞株Maver-1和Z138中,YB1与IBN相比抗增殖活性分别提高17和19倍,我们推测这是由于BTK和HDAC双重抑制导致协同凋亡诱导作用。最后我们测试了,化合物YB1在1μM的浓度下对其他26种激酶的选择性,结果显示YB1对与BTK同一激酶家族的Bmx、Tec同样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