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证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b2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证据。在现代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是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疏漏、司法实践对证人出庭作证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理论上对证人制度鲜有深入探讨等原因,导致证人拒不作证、拒不出庭、作伪证以及证言反复等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制约我国司法改革进一步深入的一大瓶颈。 文章分为四部分。首先对证人作证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认为证人出庭作证,既是其履行法定义务,又是其自身意志的实现;证人出庭作证,不是法律的外在强制,而是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内在需要,是证人对自身利益在诉讼领域的“投保”;证人出庭作证,可以减少当事人和国家对诉讼的投入,从而提高诉讼效率,完全符合诉讼经济原则。随后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证人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现行证人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借鉴域外经验,立足本国现实,文章第四部分从证人主体制度、证人出庭保障制度、证人作证程序和证人保障制度等方面就完善我国的证人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以期推动司法改革的进程和司法公正的实现。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制度变迁的语境分析——以拆迁制度的变迁为例。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制度的安排和重新定位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关注,也使得法学成为一门显学。
该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贪污贿赂犯罪的对策研究为题,阐释了贪污贿赂犯罪的定义,分析了贪污贿赂犯罪的定义,分析了依法贿赂犯罪的类型、特点及其危害,并从七个方面剖析
陪审制在清末引入我国,历经近百年,曾经辉煌一时。然而,现今的人民陪审制呈衰微状。对此,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对本质性问题的探讨并不多,主张完善者也仅限于在原来基础上的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必须应对犯罪问题,都需要有应付犯罪的政策——刑事政策。刑事政策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对犯罪进行反应。西方的刑事政策从诞生之日起,就和法治
破产整顿程序是一种再建程序,弥补了破产和解程序的消极性缺陷,发展了破产法理论.基于社会利益的考虑,破产整顿程序中明显带有国家干预的色彩,从而公权与私权的整更加有利于
遗产税以其具有均衡贫富,缓解分配不公,鼓励勤劳致富,引导公益捐赠等方面的独特功能而受到普遍重视.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个人财产迅速增现实情况,国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