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文物建筑外饰面的种类主要有抹灰、面砖和灰塑。抹灰类占大多数并且出现最早。我国陶瓷产生于古代,20世纪初用于建筑外饰面装饰。研究对象中带有灰塑的文物建筑也是20世纪初的产物。然而,历史长久导致这些带有外饰面的优秀文物建筑在自身材料属性、寒地气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文物建筑外饰面的冻害形态,进而探究其冻害机理。我国季风气候明显,地貌独特,综合形成了寒地地域范围广泛、冬季漫长且寒冷的特点。2016年世纪寒潮下我国雪线达到了1951年以来的最南部广东省,可见我国寒地冻害覆盖了整个大陆。我国具有外饰面的文物建筑数量巨大,因此本文采用田野调研的方法,调研了寒地内6个地区、475栋带有外饰面的文物建筑,发现在寒冷气候侵袭下,抹灰类、贴面类和灰塑类的文物建筑外饰面都呈现了大面积的冻害。对冻害现象进行评估,得出重度以上冻害占所调研文物建筑样本总数的51.6%。为了研究文物建筑外饰面的冻害机理,将调研样本编号、登记、建档,根据不同外饰面种类将冻害部位和冻害形态进行列表、统计分析,进而找出冻害形态与部位之间的规律。结果发现文物建筑外饰面不同部位或相同部位呈现出裂缝、酥碎、脱落等高频率冻害形态。水流痕迹明显的部位冻害较严重。抹灰类、贴面类和灰塑类外饰面因各自材料属性不同,冻害表现略有差异。通过分析数据可知,文物建筑外饰面的冻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以外饰面的冻害形态表现,基本上可以掌握冻害发展的进程。通过查阅文献和分析数据,找到了文物建筑外饰面中的水分来源和渗水渠道。将抹灰类、贴面类和灰塑类的冻害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屋檐、窗口周围、勒脚和排水系统附近墙面是冻害的薄弱环节,这些部位是降水直接或间接达到的地方,水分滞留量大。在寒地负温长期作用下,水的冻融循环造成了文物建筑外饰面的破坏。综上所述,文章首先分析了寒地气候环境和文物建筑外饰面的材料属性,其次总结分析调研数据,最后基于以上分析规律最后得出寒地文物建筑外饰面冻害的形成机理和冻害薄弱环节,即文物建筑外饰面容易滞留水分的地方破损最严重。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可以为将来寒地文物建筑外饰面的保护与修缮提供针对性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