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文物建筑外饰面的冻害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的文物建筑外饰面的种类主要有抹灰、面砖和灰塑。抹灰类占大多数并且出现最早。我国陶瓷产生于古代,20世纪初用于建筑外饰面装饰。研究对象中带有灰塑的文物建筑也是20世纪初的产物。然而,历史长久导致这些带有外饰面的优秀文物建筑在自身材料属性、寒地气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文物建筑外饰面的冻害形态,进而探究其冻害机理。我国季风气候明显,地貌独特,综合形成了寒地地域范围广泛、冬季漫长且寒冷的特点。2016年世纪寒潮下我国雪线达到了1951年以来的最南部广东省,可见我国寒地冻害覆盖了整个大陆。我国具有外饰面的文物建筑数量巨大,因此本文采用田野调研的方法,调研了寒地内6个地区、475栋带有外饰面的文物建筑,发现在寒冷气候侵袭下,抹灰类、贴面类和灰塑类的文物建筑外饰面都呈现了大面积的冻害。对冻害现象进行评估,得出重度以上冻害占所调研文物建筑样本总数的51.6%。为了研究文物建筑外饰面的冻害机理,将调研样本编号、登记、建档,根据不同外饰面种类将冻害部位和冻害形态进行列表、统计分析,进而找出冻害形态与部位之间的规律。结果发现文物建筑外饰面不同部位或相同部位呈现出裂缝、酥碎、脱落等高频率冻害形态。水流痕迹明显的部位冻害较严重。抹灰类、贴面类和灰塑类外饰面因各自材料属性不同,冻害表现略有差异。通过分析数据可知,文物建筑外饰面的冻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以外饰面的冻害形态表现,基本上可以掌握冻害发展的进程。通过查阅文献和分析数据,找到了文物建筑外饰面中的水分来源和渗水渠道。将抹灰类、贴面类和灰塑类的冻害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屋檐、窗口周围、勒脚和排水系统附近墙面是冻害的薄弱环节,这些部位是降水直接或间接达到的地方,水分滞留量大。在寒地负温长期作用下,水的冻融循环造成了文物建筑外饰面的破坏。综上所述,文章首先分析了寒地气候环境和文物建筑外饰面的材料属性,其次总结分析调研数据,最后基于以上分析规律最后得出寒地文物建筑外饰面冻害的形成机理和冻害薄弱环节,即文物建筑外饰面容易滞留水分的地方破损最严重。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可以为将来寒地文物建筑外饰面的保护与修缮提供针对性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鉴于中国当前城市快速发展建设中出现的空间发展随意性与趋同性等问题,引发了本文对丘陵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思考,引入适应性理论作为解释和提倡城市空间合理形成的基本理论内核
日本建筑师组合SANAA(妹岛和世+西泽立卫)是当今世界重量级的建筑设计团队,与其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建成作品相比,他们很少在理论界对其设计理念进行解说,这为我们深度理解其设
我国是全球地震多发地区之一,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和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汇处。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不容小
寒地办公建筑作为寒地城市系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主要场所,能否积极回应和解决寒地地域环境所产生特定问题、创造适宜人们工作生活的舒适场所,在当前愈加强调建筑生态与地域视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入门教学,“建筑设计基础”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目前,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概论”和“建筑设计基础”(2000年之前称“建筑设计初步”)两门子课程。前者帮助学生
在过去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办学实力、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上普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因此,在国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建筑密度的逐渐增大,导致城市中心区的风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城郊的新鲜空气被建筑物、植被遮挡,难以进入到城市内部空间,从而引起城市热岛、
1898年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文化随之传入东北地区,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东正教,东正教的传播又伴随着大量东正教堂的修建。因而,东正教堂成为中东铁路建筑文化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临的居民住房问题非常严峻。虽然我国的住宅市场化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商品房为主的房地产开发浪潮,但是与此同时城市中的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