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微循环改变及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干预效应及机制研究。
方法:40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剔除神经功能障碍兔7只,将剩余33只兔随机分为3组,即sham组(假手术组,n=11),SAH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n=11),HTK组(人组织激肽释放酶组,n=11)。SAH与HTK组枕大池注入1.5ml自身未抗凝动脉血方式,间隔48h后再注入1m1,sham组动物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兔观察注血前1天(d0)与注血后7天神经功能与进食量;注血前1天(d0)与第一次注血后7天(d7)行3D-CTA检查,测定基底动脉直径。HTK组在第一次枕大池注血后30分钟内通过耳缘静脉注入HTK0.01PNAU·kg-1·d-1,余下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动物CT灌注扫描结束后,随机选取5只直接断头取脑,通过WB测定eNOS。剩余兔行灌注固定,通过免疫组化观测兔海马区CD34的表达,并测定统计场面微血管面积比与统计场微血管计数(MVD)。
结果:与sham组相比,SAH组枕大池注血后进食量下降和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升高(P<0.05);与SAH组比较,HTK组进食量下降和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P<0.05);sham组兔day7基底动脉直径和day0相比无明显变化。SAH组兔day7造影示基底动脉直径均较注血前变细,动脉狭窄程度为(30.3±4.3)%。HTK组基底动脉未发生痉挛,day7直径甚至比day0有所增加,与SAH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sham组相比,SAH组MVD与统计场密度明显降低(P<0.05);与SAH组比较,HTK组MVD与统计场密度明显增加(P<0.05);与sham组相比,SAH组eNOS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SAH组比较,HTK组eNOS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
结论:1.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兔海马区微循环中的微血管数量及开放面积明显下降,HTK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兔的微循环,增加新生的毛细血管,扩张痉挛的微血管,达到增加脑内灌注压。HTK促进血管增生及增加血管开放面积的可能机制为:促进海马区eNOS的上调,释放更多的N0,扩张痉挛的微血管,达到扩张血管开放面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