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是一种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中发现冠脉管腔正常或仅有轻度狭窄,但远端血流却发生减慢的现象。虽然心脏病学家对CSF认识已近50年,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和预后情况尚不明确,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SF的反复发作,明显已经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CSF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因胸痛症状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心血管内科,并行CAG的患者共计550例(n=550),根据患者在CAG过程中的血流速度以及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两组:CSF组(n=174),即进行CAG时出现血流速度缓慢且不存在任意一条冠状动脉有大于或等于40%的狭窄的患者;对照组为正常冠状动脉血流(normal coronary flow,NCF)组(n=376),即进行CAG时任意一条冠状动脉无狭窄,且血流速度无缓慢的患者。搜集CSF组和NCF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基本信息、个人史和既往病史、使用的药物情况及其入院后的相关检验、辅助检查数据,并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起点为行CAG的时间,中位随访时间和最大随访时间分别为4.0年和9.0年(四分位间距为3.0-6.0年),随访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在本研究中,我们将MACCE定义为: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出院后大于或等于6个月后出现的新发心律失常(定义为短暂或连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或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或心功能不全(定义为左心室射血分数≤55%或心功能Ⅲ-Ⅳ级)。收集相关随访数据并根据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研究组之间相关数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评价CSF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1)CSF组中男性、有吸烟史、服用尼可地尔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NCF组(分别为60.3%比37.7%,P<0.001;43.7%比23.9%,P<0.001;14.4%比6.4%,P=0.002);CSF组患者的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高于NCF组(分别为316.9±82.7 mmol/L比302.2±78.7 mmol/L,P=0.046;26.4±4.0比25.8±3.2,P=0.029);CSF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低于NCF组(分别为4.28±1.0 mmol/L比4.51±1.0 mmol/L,P=0.001;2.34±0.7 mmol/L比2.50±0.8mmol/L,P=0.018)。(2)通过Kaplan-Meier方法对随访期间两组发生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进行生存分析:关于无MACCE生存期,CSF组低于NCF组(P=0.001),且CSF组中的1VD、2VD、3VD的任何一个亚组均低于NCF组(P=0.001);关于生存期:CSF组低于NCF组(P=0.006),且CSF组中的1VD、2VD、3VD的任何一个亚组均低于NCF组(P=0.016)。同时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s,HR),发现CSF组比NCF组患者发生MACCE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均增加,分别为HR=5.89(95%CI:1.70-20.43;P=0.005)和HR=4.68(95%CI:1.26-17.36;P=0.021)。关于CSF组中出现的3例心源性猝死患者,CSF分别累及RCA,LAD+RCA,LAD+RCA+LCX(3)CSF组患者出院后复发胸痛(即胸痛频率≥3次/周且连续出现1个月及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NCF组(22.4%比12.5%,P=0.003)。(4)在CSF患者中,单支冠脉血管受累出现CSF的占比最大(44.25%),3支血管受累次之(30.46%),而2支血管受累的情况最少(25.29%)。结论:1.男性、有吸烟史、肥胖、血尿酸升高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CSF。2.CSF患者出院后更易于复发胸痛。3.与正常冠状动脉血流患者相比,CSF患者发生MACCE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均增高,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