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共振影像对鼻咽癌放疗前后涎腺功能的评价研究【目的】探索磁共振涎管成像(MRS)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 MRI)两种影像方法评价鼻咽癌放疗前后涎腺(腮腺、下颌下腺)功能的可行性,与患者主观评价的相关性。结合鼻咽癌不同治疗策略(单纯放疗和放化疗序贯治疗)分析化疗对口干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间,病理证实且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进入研究。Ⅰ、Ⅱa期患者采用单纯放疗,Ⅲ、Ⅳ期患者采用诱导化疗+放疗+辅助化疗各2疗程。放疗采用IMRT技术,鼻咽部总剂量66 Gy(T1-2)/30次或70.4 Gy(T3-4)/32次,2.2 Gy/次,5次/周。TPF方案:多西他赛60mg/m2 ivgttd1,顺铂25mg/m2 ivgtt d1-3,5-氟脲嘧啶2500 mg/m2 civ120h。每3周重复。放疗前、后患者分别行MRS和DW MRI检测双侧腮腺和颌下腺功能。应用一种MRS评分系统对患者放疗前后及酸刺激前后涎腺导管进行评分,并结合RTOG/EORTC口干标准和EORTC QLQ-C30和QLQ-H&N35量表进行分析。【结果】共17例患者进入研究(单纯放疗组5例和序贯放化疗组12例)。所有患者均完成预期的放射治疗及化疗。所有患者双侧腮腺平均受照剂量为39.04Gy(SD,3.75Gy),双侧颌下腺平均受照剂量为57.83Gy(SD,2.95Gy)。治疗后,QLQ-C30量表显示序贯放化疗组除恶心呕吐较单纯放疗组明显加重外,其余各领域生活质量无统计学意义上的下降。QLQ-H&N35量表的9项口干相关症状领域/条目前者比后者评分明显升高(即生活质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得到高质量MRS图像,酸刺激涎腺导管评分升高,放疗后导管评分下降,对酸刺激反应较放疗前差。放疗后酸刺激前后腮腺导管评分差值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3),且与QLQ-C30量表的总生活质量领域有正相关性(rs=0.485,p=0.049),与QLQ-H&N35量表中的口干条目有负相关性(rs=-0.486,p=0.048)。放疗前腮腺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平均值为(1.16±0.18)×10-3mm2/s,酸刺激后ADC值升高([1.27±0.18]×10-3mm2/s,P<0.001)。放疗后相同时间点ADC值较放疗前升高。放疗后酸刺激后ADC值较静息时升高([1.98±0.27]×10-3mm2/s vs. [1.27±0.18[×10-3mm2/s, P<0.001)。放疗前在酸刺激后的最初5分钟,76.5%的腮腺ADC值呈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时间个体差异较大,约在6min-21min范围内。放疗后腮腺酸刺激后ADC值变化呈无序性。将序贯放化疗组患者腮腺按平均受照剂量(Dmean)为≤39Gy和>39Gy分为2组,两组腮腺导管酸刺激前后得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将序贯放化疗组患者腮腺按V35≤52%(中位值)和>52%分为2组,两组腮腺导管酸刺激前后得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MRS和DW MRI可以无创检测涎腺放疗前后功能变化,用来评价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口干严重程度有巨大的潜力。TPF方案序贯放化疗口干早期反应较单纯放疗严重。减少腮腺照射剂量,有利于早期腮腺功能特别是酸刺激后分泌功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