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意蕴及实现路径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we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对幸福、美好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阐释,但毋容置疑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追求。正是因为心向美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探索从未停止,这一过程实际也是人类不断创造并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由此美好生活自然也成为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
  在不断探索追求人类幸福的这条康庄道路上,马克思历经万千坎坷与曲折,付出了毕生心血,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哲学家们的幸福思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幸福观强调人的幸福和人的本质的统一、劳动创造与享受生活的协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融合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这也为新时代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需要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劳动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源泉,美好生活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美好生活的最佳状态是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在此时期以马克思幸福观为视角,探究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意蕴和实现路径极富现实价值。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对国家、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和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分析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可知,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可靠保障,社会的民主、法制、公平等要求是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核。这些都表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具有人民性、全面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也彰显出美好生活的内涵是对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美好生活的实现是对马克思幸福观的践行的重大意义。切实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是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原则:以党的领导为根本遵循,以伟大梦想为目标指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明晰当前人民生活和美好生活存在差距的原因的基础上,落实实现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即坚持发展路径,发展的更平衡更充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制度路径,优化制度供给,满足人民的多层次需要;坚持实践路径,发挥人民主体地位,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总之,以马克思幸福观为切入点通过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意蕴和实现路径的探究,促进美好生活的真正实现。
其他文献
本文是基于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围绕“大学生政治文化”、“大学生政治文化培育”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与思考。它聚焦当代大学生群体,针对存在的问题,希冀在“问题解决”的诸多设计和实践中有新的突破。这对促进育人体制的发展进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论文在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为切入点,
学位
当今世界,各国的密切往来加速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也衍生出了各种问题,面临许多挑战。习近平以其深邃的思考,就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论述,形成了以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的关于世界文明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明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包括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交往的论述到胡锦涛和谐世界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观
学位
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这个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也重新开始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探索。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关
制度治党是政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党治理的目标指向,其目的是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党的治理效能。其中,制度的“落实”问题是政党治理能力提升的核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将法治理念融入到管党治党的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思考,形成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第一,这一论述的提出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包括进入新时代前后
学位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受限于历史及自然等因素,这一地区普遍相对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开展了各项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在1949至1966年之间,交通、水利、科教文卫、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生产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缩
学位
1925年至1929年在广西爆发的农民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西农民群众的支持下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农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农民具有的革命性及其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广西农民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发展历程看,广西农民运动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1925年5月至1927年3月,广西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逐渐恢复
习近平关于科技的重要论述是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国际社会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国际环境之下,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领域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成就,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吸收和借鉴了中华文明传统科技理念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开展科技工作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
学位
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唯物史观探究社会主义本质,在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社会主义一般性本质特征的理论背景下,依托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解读和以苏联为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一般性理论与中
毛泽东革命话语是其革命思想的话语表达,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关问题的系统论述,这一话语创生于近代中国人民追寻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语境之中。在此历史语境中不同的政治力量对于依靠何种力量、以何种方式来实现什么样的前途有着不同的争论,经过这一系列的探索和争论,中国革命观念出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革命指向了推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变革,革命话语日趋正义化。围绕着具有正义价值的革命
学位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将俄国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民利益思想。列宁晚年对人民利益的探索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利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自己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人民利益思想的实践及发展。列宁晚年人民利益思想蕴含着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来源。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利益思想,使其新经济政策实施前人民利益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