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剧。当今会计界正面临一个重要的现实,那就是历史成本信息严重削弱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由于信息时代宏、微观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现行会计报告的历史交易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性日益减少,有的甚至毫无用处;另一方面,许多与企业未来发展休戚相关的经济业务却未能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出来,大大削弱了财务报告的有用性。”[1]在这一现实的导向下,迄今为止,资产的定义几乎已经完全摒弃了原有的重视成本的倾向,开始强调资产的价值,并且不是资产的现实价值,而是资产未来服务的潜能,或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这就使资产减值准备成为当前各国会计制度规范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财政部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力求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人们期望通过会计上的规范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向投资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但是,从近几年的上市公司年报来看,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上市公司选择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统计描述性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相关性问题。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做了相关的文献综述;然后从契约理论、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三个方面对盈余管理,从会计目标、资本保全、谨慎性原则三个方面对资产减值准备做了理论层面的分析;随后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和动机两个方面对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做了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后,对2001~2003年的各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情况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着重选取2000(新制度实施年)~2002年相关扭亏上市公司与相应的控制样本资产减值数据做了显著性检验分析;在得出统计描述性分析结论,笔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进行分析,并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制度规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