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汉语体貌研究是当前汉语语法研究和汉语方言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对霍山方言中重要的持续体标记“在、在底”进行详尽的描写与分析,并与霍山方言中其他两个持续体标记进行对比,并分析“在、在底”的语法化过程,最后从共时的角度用地理语言学的角度看持续体标记“在、在底”的分布,希望能对霍山方言持续体标记“在、在底”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霍山的地理位置与方言概况,确定文章研究对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体貌研究是当前汉语语法研究和汉语方言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对霍山方言中重要的持续体标记“在、在底”进行详尽的描写与分析,并与霍山方言中其他两个持续体标记进行对比,并分析“在、在底”的语法化过程,最后从共时的角度用地理语言学的角度看持续体标记“在、在底”的分布,希望能对霍山方言持续体标记“在、在底”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霍山的地理位置与方言概况,确定文章研究对象是霍山方言中的持续体标记“在、在底”,梳理汉语持续体范畴、“在”以及霍山方言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问题加以说明。第二部分先简要介绍霍山方言中“在”作动词、介词、时间副词和语气词等用法,对持续体标记“在、在底”的句法语义功能进行详细描写。第三部分列举了“在、在底”与霍山方言其他两个持续体标记“着、的”的共现情况。第四部分对“在”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溯源,综合文献语料和方言事实,得出句末语气词“在”由动词“在”虚化而来,句末持续体标记“在、在底”由“在这/那里”脱落缩略而来,二者因语表形式相同,而在霍山方言中合二为—。第五部分用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汉语方言持续体标记“在、在底”的分布情况,句尾“在、在底”在汉语南方方言中分布广泛,霍山方言处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洪巢片、赣语怀岳片三者交界处,方言接触使得县域内东西部方言面貌不同,句尾“在底”只出现于西南四镇,结合语音上东西的差异,西南四镇方言可划归黄孝片。最后部分是结语,总结文章观点,并指出文章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随着商事制度的改革、国家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响应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宽进严管等政策,为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不仅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处理好部门与市场的关系,还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处理好与社会、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市场主体的大量涌入必然会让市场上出现一些假冒伪劣、商标侵权、虚假宣传等有失诚信的行为,直接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监管部门在维护市场公平、
公路桥梁建设中,缆索吊装施工技术凭借其适应性强、安全性及效率高等诸多优势得到广泛用。文章以某桥的建设为例,对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缆索吊装施工技术展开研究,针对缆索吊装施工方案、缆索吊装设计及施工进行分析,并提出缆索吊装的技术要点,以此为类似工程施工人员提供参考,使缆索吊装施工技术得到高效运用。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为落后,尤其是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缺乏,地理教育存在诸多的困境。而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地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于有特殊学情的民族学生而言,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图像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将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形象化,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民族地区地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017版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学业质量标准,是以相应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基准,结合课程内容来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估。作为我国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有效实施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与相应课程标准具备一致性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当两者一致时,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朝着预期的方向良性发展,促进课程目标的
本研究基于口语语料库,以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口语中因果关系有标复句、转折关系有标复句以及因果转折关系有标复句的使用情况,并讨论现有国际中文教材中这三类有标复句的编排问题,以及教学问题。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与考察句式。本次研究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3名国际学生,这些学生均已达到新HSK五级及以上汉语水平,属于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本论文以
话语标记组合作为国际话语标记研究的新兴关注对象,在国内暂未引起语言学家的广泛重视。以往话语标记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描述单个话语标记的话轮位置,分析话语标记单用产生的话语功能以及探究话语标记的形成机制等方面。经过数十年的考察,单个话语标记已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逐渐面临研究视野受限的问题。这种情形下,话语标记组合为国内话语标记研究提供新视角,突破目前单用型话语标记研究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势。本文在继
伴随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公益事业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形成了“微公益”这一新型的公益形式。公益众筹语篇是“微公益”利用网络媒介为求助者与社会大众建立的桥梁。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它不仅使用语言模态对事件进行讲述,同时通过大量以图像为代表的非语言模态提供信息、表达情感。本文以“轻松筹”为例,主要使用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方法研究公益众筹语篇多模态的意义构建、语言模态与非语言
民俗文化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别,不仅类别多,而且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而民俗文化词是民俗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学习和研究民俗文化词对于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民俗文化词,尤其是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词,有利于完善学习者的汉语知识体系,帮助二语学习者理解中华文化,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首先,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传统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学业表现研究存在数据来源单一、学习行为静态、数据关联模型准确度低等问题,如何对学业表现进行实时动态精确监测,更好地为教育管理者服务,实现学生学业预警,是目前较难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借助学校的多个平台数据系统,围绕学业表现预警问题,采用当下前沿的深度学习方法构建模型,进行学习表现预测,研究成果为学校和教师及时进行调整并给出个性化指导提供有益思路。
基于自然发生的言谈交际而展开的会话分析研究,关注参与者在对话过程中的语言组织以及身势等多模态信息的运用,分析整个交际活动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等,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然后”的用法可以分为三种:充当连词、充当话语标记、充当话轮构建单位(既包括单独构成话轮的情况,也包括充当复杂话轮构建单位的情况)。以“然后”作为主要构成成分的独立话轮“然后(呢)”,虽然保留有连词的部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