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精准扶贫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来源和鲜明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反贫困思想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理论的理论来源。在其反贫困理论指导下,习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探索新时代我国精准扶贫之路。新时代有着经济新常态、社会新矛盾和扶贫新任务的新特征,要求扶贫工作针对新的贫困特点,转变扶贫思路,完成新的历史任务。从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出发,在对精准扶贫的概念和内涵作出界定基础上,总结精准扶贫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目标和理念上,其以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理念;在主体与对象上,政府、市场和社会是扶贫主体,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在措施和要求上,“五个一批”是具体措施,“六个精准”为内在要求;在制度保障上,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论述。精准扶贫的理论特色在于整体系统性、实践现实性、具体针对性和人民立场性。它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着我国扶贫工作开创新的历史性成绩。在精准扶贫理论指导下,各地精准扶贫实践不断深入推进。为更好了解精准扶贫的实践情况,我们选取菏泽市独山镇的五个行政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齐鲁工业大学第一书记工作组以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贯彻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贫困户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工作,因地因人采取精准帮扶措施,帮助当地实现脱贫致富。具体扶贫措施中,他们利用大棚果蔬种植进行产业扶贫,培育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为补齐当地基础教育短板,他们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进行教育扶贫;针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的情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成绩。同时,其他地区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扶贫、培育内生动力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精准扶贫进入到脱贫攻坚阶段,取得显著脱贫成果的同时,精准识别、产业扶贫、扶贫主体协同和扶贫资源保障的具体实践中也存在部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脱贫成效。针对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不断优化和创新精准扶贫体制机制、继续构建大扶贫格局、充分挖掘并发挥农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补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