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治疗食管癌术后中药的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的规律进行研究,为规范食管癌术后中药组方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电子检索的方法,搜集三大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 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发表的关于临床上中药内服治疗食管癌术后的文献。运用NoteExpress软件(3.2.0版本)进行题录查重,再根据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利用Excel录入文献中方药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个人版V2.3)对中药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以及关联分析。
结果
1下载文献163篇,经过题录查重、精读和再次比对纳入及排除标准后,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107篇,涉及处方91首。
2所有中药共197味,累计使用频次共1187次。用药频次≥20的有甘草、白术、茯苓、半夏、黄芪、党参、陈皮、人参、当归、白芍、麦冬、木香、枳实等13味中药。药物四气总频次为1175次,药性以温、平为主。药物五味总频次为1898次,以甘、苦、辛为主。所有归经总频次为3030次,药物归经频数以脾、肺、胃经为主。
3根据聚类分析,可以把药物分为半夏-陈皮-甘草-白术-茯苓及黄芪-人参-白芍-当归-麦冬-党参-枳实-木香2类。
4运用关联规则筛选出关联度最高的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白术,其次为白术-黄芪、黄芪-茯苓、半夏-茯苓、半夏-白术、党参-白术、陈皮-白术、人参-白术、人参-茯苓、陈皮-茯苓、党参-茯苓。
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在三大中文数据库发表的文献中,中医药内服治疗食管癌术后的思路主要沿用中医传统理论对食管癌术后的认识,从脾、肺、胃三脏论治,选择温性、平性药物,以甘、苦、辛为主,可用半夏-陈皮-甘草-白术-茯苓及黄芪-人参-白芍-当归-麦冬-党参-枳实-木香2个药方加减治疗,通过筛选得到最常用的药对为茯苓-白术,可见治疗食管癌术后方药以二陈汤及预备新处方为主,药物以茯苓、白术等益气健脾中药为主,可为临床中药治疗食管癌术后提供参考。
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治疗食管癌术后中药的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的规律进行研究,为规范食管癌术后中药组方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电子检索的方法,搜集三大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 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发表的关于临床上中药内服治疗食管癌术后的文献。运用NoteExpress软件(3.2.0版本)进行题录查重,再根据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利用Excel录入文献中方药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个人版V2.3)对中药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以及关联分析。
结果
1下载文献163篇,经过题录查重、精读和再次比对纳入及排除标准后,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107篇,涉及处方91首。
2所有中药共197味,累计使用频次共1187次。用药频次≥20的有甘草、白术、茯苓、半夏、黄芪、党参、陈皮、人参、当归、白芍、麦冬、木香、枳实等13味中药。药物四气总频次为1175次,药性以温、平为主。药物五味总频次为1898次,以甘、苦、辛为主。所有归经总频次为3030次,药物归经频数以脾、肺、胃经为主。
3根据聚类分析,可以把药物分为半夏-陈皮-甘草-白术-茯苓及黄芪-人参-白芍-当归-麦冬-党参-枳实-木香2类。
4运用关联规则筛选出关联度最高的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白术,其次为白术-黄芪、黄芪-茯苓、半夏-茯苓、半夏-白术、党参-白术、陈皮-白术、人参-白术、人参-茯苓、陈皮-茯苓、党参-茯苓。
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在三大中文数据库发表的文献中,中医药内服治疗食管癌术后的思路主要沿用中医传统理论对食管癌术后的认识,从脾、肺、胃三脏论治,选择温性、平性药物,以甘、苦、辛为主,可用半夏-陈皮-甘草-白术-茯苓及黄芪-人参-白芍-当归-麦冬-党参-枳实-木香2个药方加减治疗,通过筛选得到最常用的药对为茯苓-白术,可见治疗食管癌术后方药以二陈汤及预备新处方为主,药物以茯苓、白术等益气健脾中药为主,可为临床中药治疗食管癌术后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