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凝高凝状态是止血、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功能的紊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容易导致血栓的多种血液学改变。老年人在发生下肢骨折后,由于制动卧床,血流淤滞,组织损伤和各种凝血因子的释放,血液较年轻人更容易处于高凝状态,加上骨折可能会引起内膜损伤和疼痛应激,以及炎症反应等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常呈高凝状态。现通过中成药的活血化瘀、消肿、益气等作用,降低患者的高血凝状态,从而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的目的。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骨科老年下肢骨折(包括股骨干骨折、股骨近端/远端骨折、胫骨平台及胫腓骨骨折,髋部骨折)患者,入院行手术后即查血浆D-二聚体<500ug/L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每组20例(n=20);其中空白组:在术后当天即予预防感染、补液、指导功能锻炼等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在空白组基础上加用磷酸川芎嗪片2片口服,每天三次;实验组:在空白组的基础上加用补气通络胶囊4粒口服,每天三次。治疗期为7天,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情况,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D-二聚体(ug/L),术后第1天分别为1317.65±183.87、1327.65±216.79、130.15±226.62,治疗后均有下降,至第7天,下降为357.80±27.88、448.85±25.25、641.45±25.62;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与空白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三组患者术后PLT(×109/L)均有增加,术后第1天时分别为206.70±31.34、207.80±32.76、216.05±34.11;至第7天达到272.50±30.17、286.38±27.18、343.7±27.23,实验组及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P<0.01。(3)三组患者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g/L)分别为4.47±0.29、4.42±0.23、4.47±0.27,治疗后均有下降,至第7天,下降为3.63±0.26、3.81±0.22、4.21±0.27;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与空白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三组患者术后第1天,凝血酶原时间(秒)分别为12.20±0.28、12.27±0.29、12.22±0.29,治疗后均有下降,至第7天,下降为11.58±0.28、11.68±0.22、12.06±0.27;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与空白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患者发生下肢骨折后的凝血机制障碍的变化,多呈现出血液高凝状态,根据我医院治伤名方改良的补气通络胶囊可明显降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的D-二聚体,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减少DVT的发生率。在6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补气通络胶囊对减少血液高凝状态的指标明显优于空白组,接近于川芎嗪组。补气通络胶囊在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的同时兼有益气活血的作用,使用中无明显的副反应,对患者术后干扰少,特别适用于骨折术后早期高凝状态的治疗。结合相关文献可推测该药的功效可能与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保护患者心脑功能等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