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的早期代谢疗效与常规CT依据RECIST标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最佳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收集病理学确诊(行气管镜检查、穿刺活检或胸水、痰等细胞学检查)初治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体力状况ECOG评分标准为0~1分;预计生存期为3个月以上;肺部存在可以按RECIST标准评价的肿瘤原发癌灶;无糖尿病史,血糖正常。按以上标准入组了2009年9月至2014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患者40例,年龄35~78岁,其中男性为31例(77.5%),女性为9例(22.5%);不可切除的ⅢA期3例,ⅢB期8例,Ⅳ期29例;鳞癌12例,腺癌28例。分别于化疗(行含铂双药方案全身化疗)前和化疗一个周期后(三周)各做一次全身PET/CT扫描;化疗两周期后行一次胸部CT扫描。在进行一个周期化疗后如果行PET/CT检查发现肺部原发癌灶的SUVmax值下降>30%,则称其为代谢缓解;如若发现SUVmax值下降≤30%,则称其为代谢无缓解。RECIST标准作为CT疗效评价方法,即在化疗两个周期以后行常规CT检查如果评价达到CR和PR则视作客观有效,如若其评价为SD及PD则视作客观无效。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配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及κ系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化疗一周期后的代谢缓解率与化疗两周期后以RECIST标准评价的最佳客观疗效进行比较并且得出其是否具有差异性、一致性又如何,同时利用18F-FDG PET/CT对NSCLC化疗最佳客观疗效进行预测并通过计算得出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最后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代谢缓解组与代谢无缓解组SUVmax下降差值进行比较,并推断得出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化疗两个周期后按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客观有效组中评价为CR与PR者分别为0例及17例,客观无效组中评价为SD与PD者分别为19例及4例,从而得出其客观有效率为42.5%(17/40),疾病控制率为90%(36/40)。第一周期化疗后按SUVmax值进行疗效评价:23例患者评价为代谢缓解,其余17例患者则评价为代谢无缓解,从而得出其代谢缓解率为57.5%(23/40)。结果显示:1、第一周期化疗后按SUVmax值评价的代谢缓解率与两周期化疗后RECIST评价标准没有差异(χ2=2.083,P=0.146>0.05),并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413,P=0.006<0.05)。2、18F-FDG PET/CT对NSCLC化疗最佳客观疗效进行预测并通过计算得出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14/17)、61%(14/23)、70%(28/40)、61%(14/23)和82%(14/17)。3、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代谢缓解组与代谢无缓解组SUVmax下降差值进行比较,并推断得出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18F-FDG PET/CT能够预测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化疗后按RECIST标准评价的最佳客观疗效。2、18F-FDG PET/CT相对于常规CT可以较早的、准确的评价NSCLC的化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