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Endoscopic cyclophotocoagulation,ECP)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因难治性青光眼行ECP治疗的23例(23眼,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16眼,外伤后继发青光眼5眼,抗青光眼术后眼压高1眼,玻切术后继发青光眼1眼)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裂隙灯,房角镜及眼底检查,NVG患者首先进行玻璃体腔抗VEGF制剂注射,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应用2种以上降眼压药物眼压仍>30mm Hg行ECP治疗。根据眼压水平制定光凝范围,平均为196.1°±32.2°,激光能量(0.4±0.1)W。NVG患者术前或术中及术后给予全视网膜激光(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13个月。观察比较术前、术后BCVA、眼压、眼前节及睫状体改变以及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纳入本研究共23例患者(23眼),平均年龄为(59.3±14.3)岁。术前平均眼压为(53.4±11.3)mm Hg,术后1周平均眼压(26.3±6.5)mm Hg;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18.6±3.2)mm Hg;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20.5±4.1)mm Hg;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19.8±3.2)mm Hg。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较术前相比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因术后眼压控制不佳行第二次ECP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眼压均≤21mm Hg。术后6个月BCVA与术前相比,视力略有提高者7例(7眼),占30.4%,无明显变化者16例(16眼),占69.6%,无视力明显降低者。术前使用降眼压药物(3.6±0.5)种,术后1个月使用降眼压药物(1.8±0.8)种,术后3个月使用降眼压药物(1.4±0.8)种,术后6个月使用降眼压药物(0.7±0.8)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低眼压、眼球萎缩、前房积血,切口渗漏,人工晶体移位,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并发症出现。仅1例患者出现前房纤维素样渗出(发生于术后第1天),给予甲泼尼龙20mg球侧注射治疗,渗出于术后3天基本吸收。5例患者随访满1年,眼压保持平稳,3例患者视力提高,2例患者视力稳定,没有患者出现视力降低,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逐渐减少,随访期间未出现并发症。NVG患者虹膜新生血管于注射抗VEGF制剂后4~5天均消退,随访期间虹膜新生血管未再出现。ECP后3个月复查UBM观察到ECP光凝部位睫状突明显萎缩。结论:1.ECP能够有效降低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且不损伤视力,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2.ECP激光能量可有效作用于睫状突组织,使睫状突萎缩,减少房水生成并增加脉络膜上腔的房水引流,降眼压作用有明确的解剖学基础。3.ECP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再次手术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