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问卷设计,现场调查研究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和特点,进一步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医学生恋爱的相关因素,为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学生向健康恋爱心理发展的建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方法抽取山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五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当代高校医学生恋爱的现状和特点,采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医学生恋爱与否在性别、生源、专业和年级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把被调查的同学按恋爱与否分为恋爱组(病例组)和非恋爱组(对照组),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生恋爱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Epidata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回收有效问卷752份,回收率为94%(752/800),其中正在恋爱的同学占32.3%;曾有过恋爱史的同学占45.7%。(2)男女生谈恋爱的比例分别为30.0%和33.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925,P=0.336);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同学恋爱的比例分别为40.6%和25.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8.11,P<0.001);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正在恋爱的比例分别为30.5%和35.2%,两组恋爱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2.881,P=0.237);不同年级的恋爱分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5.150,P<0.001),大一至大四恋爱比例呈上升趋势,大五有所下降。(3)恋爱的同学月均生活费较未恋爱同学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u=-5.131,P<0.001)。(4)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分别为“人品”、“性格”和“才能”,男女生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1.680,P<0.001);17.9%的同学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39.9%的同学不可以接受,42.2%的同学中立,男女同学的性观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u=-9.195,P<0.001);18.1%的同学认为恋爱能促进学习,23.8%的同学认为恋爱能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男女生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187,P<0.001;u=-3.914,P<0.001);20.4%的男生和11.5%的女生认为大学生的恋爱可以走向婚姻,男女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差别有统计学意义(u=-3.274,P=0.001)。(5)恋爱的同学较未恋爱的同学感觉幸福,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2.555,P=0.002);未恋爱的同学较恋爱同学的孤独程度高,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9.455,P<0.001);未恋爱的同学社交焦虑程度高,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4.048,P=0.001);恋爱的同学容纳他人的程度较高,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X~2=42.943,P<0.001)。(6)医学生恋爱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生源、入学年份、月均生活费、恋爱史、对恋爱与学业的态度、对恋爱与婚姻的态度、幸福感、容纳他人程度、社交焦虑程度和孤独感的P值均小于0.05,是医学生恋爱的影响因素。(7)医学生恋爱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生源、入学年份、恋爱史、对恋爱与婚姻的态度、容纳他人程度和孤独感为最终引入方程的变量。因此,来源于城市、年级较高、有恋爱史、认为恋爱最终能走向婚姻、容纳他人程度较高、孤独感弱的医学生恋爱的可能性较大。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不同生源、不同年级、不同生活费用的同学恋爱比例不同;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标准更加理性化;多数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持谨慎态度;男女生对婚前性行为、恋爱对自身的影响和恋爱与婚姻的关系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生源、入学年份、恋爱史、对恋爱与婚姻的态度、容纳他人的程度、孤独感是影响恋爱的因素。对大学生恋爱进行正确引导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