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脑室铸型血肿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手术后30d内死亡率,手术后1月GCS评分、手术后6月KPS预后分级,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方法:收集100例术前经头颅CT确定为脑室铸型血肿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内镜手术组(58例)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42例)。术前均经头颅CT已确认为脑室内铸型血肿形成,并经行头颈部CTA或DSA检查排除局部脑血管数量及结构异常,如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其中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90±8.88)岁,入院时GCS评分4-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3±2.72)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4.07±7.31)ml;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介于34-85岁之间、平均年龄(55.21±10.16)岁,入院时GCS评分3-15分之间、平均值为(7.88±3.20)分,脑室内铸型血肿量(32.71±7.54)ml。(1)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脑室内铸型血肿过程中对各项指标的影响;(2)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24h血肿清除率、术后脑积水、术后30d内死亡率,评价不同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脑室铸型血肿的临床效果;(3)分别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术后1月GCS评分、术后6月的KPS评分评估患者对日常生活的依赖程度;(4)将上述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总结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技术特点及优势。结果:(1)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1.67±7.66)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59.83±11.03)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5.29±2.59)d,平均住院时间(18.31±8.50)d;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1.07±10.10)min,平均手术中出血量(15.67±5.12)ml,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7.00±3.74)d,平均住院日(24.57±14.65)d。两组患者平均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36例(62.1%)、40-80%17例(29.3%)、<40%5例(8.6%),有效率53例(81.4%),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24h内血肿清除率>80%0例、40-80%9例(21.4%)、<40%33例(78.6%),有效率9例(21.4%)。两组患者手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数据经秩和检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8例(13.8%),术后30d内死亡6例(10.3%);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7例(16.7%),术后30d内死亡11例(26.2%)。(4)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11.47±3.66)分,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65.86±28.78)分;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组患者手术后1月平均GCS评分(9.64±4.95)ml,手术后6月平均KPS评分(50.00±36.76)分。两组患者手后1月平均GCS评分及手术后KPS评分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脑室铸型血肿的治疗,神经内镜手术与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相比,该术式的手术平均时间较长、术中平均出血量较多,但其平均住院时间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较短。(2)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24h内血肿清除率较高,术后需分流型脑积水的发生率及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较低。(3)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6月随访患者GCS评分即KPS评分发现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较高。综上所述,神经内镜手术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