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共分两章。第一章采用活性追踪方法,研究多枝柽柳和杏叶茴芹中的活性成分,共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2个。并对2种植物不同溶剂提取物和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筛选;第二章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概述了柽柳属和茴芹属植物的研究进展。一、多枝柽柳和杏叶茴芹活性成分研究对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多枝柽柳和黔产杏叶茴芹的不同溶剂提取部位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筛选。对多枝柽柳活性最强的甲醇部位进行系统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3个,其中7,4′-二甲氧基山奈酚(TR-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IC50 = 14.64μg·mL-1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IC50 = 22.83μg·mL-1,为多枝柽柳的活性成分,且其活性为首次报道。从杏叶茴芹活性强的甲醇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9个。其中木犀草素(luteolin, PC-2)、尿素(urea, PC-4)、5,22-二烯-3-豆甾醇乙酯(stigmasta-5,22-dien-3-ol, acetate, PC-5)、赤藓醇(erythrol, PC-7)、异牡荆苷(isovitexin, PC-8)、1-(4-羟基苯基)-1,2-乙二醇(1-(4-hydroxyphenyl)-1,2-ethanediol, PC-9)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 PC-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且PC-1 (IC50 = 4.42μg·mL-1、PC-2 (IC50 = 5.96μg·mL-1、PC-5 (IC50 = 67.43μg·mL-1和PC-8 (IC50 = 68.71μg·mL-1具有很强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PC-2 (IC50 = 0.99μg·mL-1具有良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PC-5和PC-8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及PC-2的抗氧化活性均为首次报道。二、柽柳属和茴芹属植物研究进展对柽柳属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组织培养、生物合成、生态学和生物技术等方面对伞形科茴芹属植物进行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