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钟书先生是一位著名学者,同时又是一位有着自己风格的作家。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 《围城》于1946年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重新出版。《围城》在海外的影响很大,曾被译成英、俄、日、法等多种文字。海外的“《围城》热”在20世纪80年代波及到了国内。 对于《围城》,研究者们的着眼点大都集中在其中的讽刺性人物形象、它的艺术性和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本人不揣浅薄,也愿意加入其讨论和研究。 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往往倾注着作者对生活的体味对人生的思考,当然,也往往体现着作品的主旨。《围城》中的方鸿渐是贯穿小说情节始终的人物,是作品的主人公。 小说表现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正当日本侵略深入到腹地的时候,方鸿渐从西欧回到了“外患内乱的祖国”。小说从此展开了对他的思想性格的刻划。 首先,在情场上,方鸿渐陷入了人生的“围城”之中。他追求唐晓芙却不能如愿,而苏文纨竭力追求、百般纠缠他,却激不起他爱的激情。最终和孙柔嘉结了婚,二人却感情不融洽。方鸿渐在这一“围城”中有闯荡的欣喜,也有被“围困”的苦恼。小说形象地表现了方鸿渐在情场争斗中的失败。 其次,在家庭中方鸿渐同样陷入了“围城”,他一结婚,就感到进入了“金漆的鸟笼”,小说用了近七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了方鸿渐家庭的矛盾,形象地表现了他在“围城”中的痛苦。 另外,在事业上,方鸿渐也陷入了“围城”。他奔向的三闾大学,充满着人生陷井,在这种彼此拆台、互相诽谤、造谣中伤的生活氛围中,“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通过方鸿渐的人生感叹,可以透露出他在这“围城”中无力挣扎的心态。 总窥这部小说对方鸿渐的刻划,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忧世伤生”(《围城})序)的。C态表现方鸿渐“忧世伤生”。C态的。小说的结尾是有寓意的,方鸿渐和太太打闹吵骂以后,太太抛下他而去,他“情思弥漫纷乱”,‘凋身疲乏;肚子饥饿”,而“落伍的”老钟当当地敲了起来,“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至此,一个无力挣扎、无所作为、在人生的“围城” 中几乎要窒息的软弱的知识分子形象完成了最后刻划。 方鸿渐的人生道路是悲哀的。当然,无疑也是时代的悲哀。二、关于《围城》的艺术性 《围城》中的知识对表达主题、塑造人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客观上存在着堆垛知识的缺点,甚至还有些文字的随意性,作家在创作时没有太多地照顾到读者的接受过程。小说要靠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念,而绝不是以知识育人。我们读完《围城兄看到了很多典故和譬喻警句,而生动的细节描写不多,这一缺点是《围城》不可回避的。 《围城》中存在着大量的议论。这些议论虽在*、说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造成了文本的叙述过于直白,读者的接受过程被直线化了。《围城》中的人物和事件,本来具有很大的挖掘潜能,读者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中的事件的自然发展中引发自己的思考,而作品中的议论不仅干扰了作品的情节和人物,也在干扰读者的思路,有时甚至是作家在代替读者思考,形成了《围城)}一个有趣的‘喇作—一接受”过程:作者采取俯视的姿态对小说中的一切渗透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观点,而读者在对小说人物和情节平视的同时,由于大量议论的存在和议论本身的精彩,感受到了这个无处不在的上帝在作品中的存在,于是自觉地仰视。这种干扰和代替在客观上降低了《围城》的艺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其艺术感染力。 《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讽刺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这部讽刺作品体现出作家对于讽刺艺术的不懈探索,显现出了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魁力。作家善于进行生动传神的 2 多肖像描写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划,并能够深刻的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塑造了独特的讽刺形象;钱钟书依靠自身的高深理论学识和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力;在《围城》创作中自觉地进行了讽刺手法的探索,形成了幽默诙谐而又寓意深刻的讽刺风格,和同时期的优秀讽刺小说作家相比,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三、关子“新儒林外史” 《围城》素有“新儒林外史”之称;和《儒林外史)}相比,就表现的生活内容讽刺态度和讽刺手法既有相通之处,但是因为时代的巨大差异,作者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味及文学修养不同,两部作品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围城》在“忧世伤生”的感情基调下,对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哲学思考式的讽刺,暴露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空虚、无聊和异化,剖析了其深受封建遗毒和西洋糟粕戮害的精神世界,对社会进行了文化批判,显示出鲜明时代特征。但《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