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双语作家,文学翻译家,和语言学家。勿容置疑,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如果说翻译的可能性建立在文化的共性上,那么,翻译的局限性则建立在文化的个性上(陈宏薇,1998:11)。而《生活的艺术》的汉译属于纯然同一文化范围内的翻译,这就使这种翻译带有在其译入语方面一定的复其原作的特点,故对语性的关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健的语言个性理论或许是认识译出语与译入语之差异并超越这种差异的真正钥匙。该理论认为,语言各有其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对每种语言特色的形成关系极大;写作与翻译,尤其是后者,不注意这一事实便会造成不佳的译作(秦建华,2003:12)。据高健先生考究,从林语堂先生前期散文作品的双重文本来看,林语堂的同一内容的汉语译文就总是比他那英文原文更加漂亮和讲究一些(尽管他的英文也写得非常好),这其中原因必然是语性。(高健, 2006:173)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以译写结合的方式传承中国文化,他打破了传统翻译形式规则,灵活运用节译、摘译、编译等翻译变体,以编译为主体的编、译、创的会通与融合,使译写完美地结合,并获得了成功。此书能获得成功,不仅得益于林语堂先生精炼的写作文笔,也得益于他的近乎完美的翻译创作。而林氏文章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对所用两种语言的各自个性的熟悉和把握,那么,他早期的自译作品就是译者绝好的参照。论文拟以语性理论为指导,分析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原文的写作特点,并通过实例进行文本对照分析,来探讨《生活的艺术》的汉译问题。论文通过定性、定量相互结合分析以及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后得出:在《生活的艺术》的汉译中,论文认为,一方面译者即越裔非常注意把握语性特征,通过回译将作品中从引自中文古籍或林语堂编译的那部分译的很好。另一方面,在汉译中译者还应注意把握译入语与译出语各自的语言个性,努力寻求双方语性的最佳结合形式和最好的融合点,使译文既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主旨意蕴,又能更好地发挥和调动汉语特有的语性,且能处处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将译文,从内容到形式以至风格,尽可能完美地融入汉语中,并以它为中心,只有这样,才可能成就理想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