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降,国门洞开,洋人、洋货不断流入中国,其中和人们生命息息相关的西药也随着医学传教和口岸医生在华活动不断为华人接受。通商口岸不断涌现西药房、诊所、教会医院、制药厂,西药销售的高额利润刺激华人效仿开办西药房。西药一开始完全依赖进口,直到20世纪初华商制药厂生产国产新药,与进口西药争夺市场,逐步形成一个自创自立的新药业。本文研究近代上海新药业在1888-1937年间发展情况,考察西药进口对上海新药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路线的变化,考究上海新药业中复杂的华洋关系。借助旧海关档案资料和各地海关编译资料、近代报刊资料、医药杂志等史料,参考前人研究,试图还原近代上海新药业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本土新药业涵盖民族新药商业和工业,药业贸易带动制药工业,由商至工,仿制至自创。但是由于本土新药业缺乏积累,本质上仍然存在严重的“进口依赖”问题,尚未成长为真正的竞争对手。近代上海新药业发展一开始效仿外洋竞争对手,从新药贸易网络和药品结构都有学习外洋的痕迹,早期华商药房是进口西药的重要销售场所,直到华商制药厂起步,寻找自主制药路径,才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依赖进口”局面。但在药品种类、研发能力、科技创新以及市场应用方面仍然无法挑战外洋竞争对手。本土新药业依然侧重销售大众消费药品,其力量还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在自创自立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营销拉动”问题。通篇以西药流通和药房经营为线索,观察近代中国新药业贸易网络构建与新药业近代化发展的影响因子。近代上海西药进口不仅刺激上海本土新药业兴起,更在构建销售网络、药品推销、生产药品技术寄培养新药人才方面均有示范效应。在这个过程中,进口西药对本土新药业发展还有多重效应。在中外竞争中,上海本土新药业是否能够完成进口替代任务,是否能够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依赖于医药人才队伍培养,依赖于医药科学研究,依赖于健全的工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