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时段蚓激酶对大鼠后肢缺血肌肉的影响,检测缺血肌肉组织的含水量、线粒体游离钙浓度和线粒体通透性转运通道(MPTP)的开放程度的动态变化,明确蚓激酶对缺血肌肉有否保护作用,以了解蚓激酶对下肢缺血性疾病可能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实验方法成年Wistar大鼠150只,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蚓激酶治疗组、非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蚓激酶治疗组从术后1天开始,于后肢大腿肌肉分四点等量注射蚓激酶(5mg/ml,1.6ml/kg体重)每周3次,治疗2周(各次给药,按给药当日体重给药)。非治疗组在同样部位按1.6ml/kg体重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缝合。分别于术后第3天、7天、14天、21天和28发采取缺血后肢的趾长伸肌、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测定各组肌肉组织含水量、线粒体游离钙浓度和线粒体通透性转运通道(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开放程度(用吸光度变化AS表示)的动态变化,并制作趾长伸肌的HE染色切片,光镜下观察缺血肌肉的形态变化。实验结果蚓激酶治疗组中趾长仲肌的肌肉含水量在14天后即显著高于非治疗组(P<0.05);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治疗组的肌肉含水量在21天后高于非治疗组(P<0.05)。趾长伸肌治疗组的线粒体游离钙浓度在术后第7天、14天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5);腓肠肌治疗组在术后第14、21天线粒体钙浓度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5):而比目鱼肌在术后第7、14、21天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5);在术后28天时,蚓激酶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的三组肌肉的线粒体钙浓度,无显著差异。蚓激酶治疗组各组肌肉中作为MPTP开放程度指标的△S值在第14、21、28天均显著高于非治疗组(P<0.05);而比目鱼肌的△S值显著低于同时段的趾长伸肌(P<0.05),腓肠肌的△S值介于两者之间。结论蚓激酶治疗能维持大鼠后肢缺血后肢骨骼肌的含水量,降低大鼠后肢缺血肌肉内线粒体游离钙浓度,抑制MPTP的开放程度,提示蚓激酶对大鼠后肢缺血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