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久文明中重要的一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工作的正式开始。近年来,我国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昆曲艺术为代表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与此同时,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工作也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各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应用措施。烟台市各级政府和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响应上级的号召,根据各地方工作实际开展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工作,通过前期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摸底工作,掌握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手资料,并积极向上申报。截止2003年,海阳大秧歌(海阳市)、蓝关戏(莱州市)、胶东大鼓(烟台市)、长岛渔号(长岛县)、胶东全真道教音乐(栖霞市)、八卦鼓舞(栖霞市),螳螂拳(莱阳市)、莱州草辫(莱州市)、掖县滑石雕刻(莱州市)、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招远市)、烟台剪纸(烟台市),民间节日有渔灯节(开发区)和八仙传说(蓬莱市)13项具有鲜明胶东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文化部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海阳大秧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烟台市其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论阐述和对海阳大秧歌的生存现状的描述,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行地区在保护和应用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力图为烟台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保护和应用策略。有着580多年的海阳大秧歌广泛流传于烟台海阳地区,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对研究胶东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史料价值。长期以来,海阳大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虽然在乡野之间广为流行,但却难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相关理论著作,导致海阳大秧歌的一些珍贵文化要素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消失,如何保护和应用海阳大秧歌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把长期以来对海阳大秧歌的思考形成文字,从树立正确的保护思想、出台与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普查力度、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健全保护工作机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扶持资金、建立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探索建立文化生态村保护区、举办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等方面提出保护和应用策略,努力把海阳大秧歌的保护和应用策略推而广之,为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工作提供微薄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