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刚构桥新型耗能系梁及其设计方法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yle_x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公路、铁路桥梁建设规模持续增加,桥梁高度、跨度等也不断提高,其中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体系使用较多。然而,强地震灾害时有发生,给山区桥梁结构抗震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普遍采用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即利用桥墩底部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塑性铰耗散能量,并延长结构周期,以实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但采用此方式进行桥梁设计,震后桥梁容易损伤且修复困难,不符合现代结构低损伤、可更换、快修复的发展趋势。为实现桥梁震后的可恢复性,本文借鉴建筑结构中双肢剪力墙可更换连梁的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跨度刚构桥的可更换耗能系梁,在原混凝土系梁中间引入剪切软钢板耗能装置作为保险丝构件。所提出的可更换耗能系梁,能够在发挥原有系梁有利作用(提高墩身稳定性、减小墩顶位移)的同时,避免其对桥梁动力响应产生的不利影响(加大墩底剪力,形成塑性铰),从而提高桥梁整体抗震性能。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为实现较好的耗能能力和工作性能,设计了一种新型防屈曲剪切钢板耗能装置作为可更换系梁的耗能梁段,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其滞回耗能特性并与试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可更换耗能系梁的刚度、承载力、变形等要求进行分析,提出设计流程以实现可更换耗能系梁与桥梁主体结构的协调工作。(2)建立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系梁设置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对地震烈度、墩高、系梁数量进行参数分析,研究所提出耗能系梁的减震效果及适用性。针对安装剪切钢板耗能装置的系梁可能存在较大残余位移,设计了一种自复位系梁,分析并验证其对残余位移控制的有效性。(3)采用80条地震动对具有不同周期、不同屈服后刚度的单自由度体系进行时程分析,研究了不同屈服后刚度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屈服后刚度对强度折减系数影响的计算公式,较理想弹塑性计算所得的强度折减系数更适于保险丝结构。基于Pushover方法,为实现耗能系梁对全桥的动力响应控制和可恢复性(E1作用下全桥弹性,E2作用下可仅可更换耗能系梁进入塑性耗能,而桥梁主体结构保持弹性),提出了两种设置保险丝构件的桥梁结构分灾设防方法,为配置保险丝构件的桥梁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最后,采用时程分析法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降低能耗是工业发展以来始终追求的目标,而减轻零部件的重量则是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之一。管件液压成形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冲压、焊接工艺虽然有其优势,
镉对水体的污染严重威胁着鱼类的健康生长,且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氧化应激是湘云鲫抗镉胁迫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为进一步解析湘云鲫抗镉胁迫的其他可能机制,本研究通过肝功能
交错桁架结构目前主要用于低烈度地区,这极大地限制了该结构体系的应用范围,为进一步推广这种高效、实用、经济的结构体系,提升其抗震性能是关键。本文提出在桁架跨中设置两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供不应求以及环境污染成为全世界的社会性问题。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可以减缓能源紧张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发和使用太阳能,必
随着无线通信的不断发展,有限的频谱资源和愈加广泛的应用以及高速数据传输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始出现,并不断激化。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向着更高的频段甚至毫米波发展成为了必然需求。毫米波对应的频率范围为30300GHz,带宽相当于直流到微波全部带宽的10倍。且毫米波具有波束窄、全天候特性强以及元器件集成度高等优良特性,使得毫米波成为了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2009年,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发布了针对60GHz
近年来中国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建设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城市立交匝道桥、高速公路弯桥修建起来。车辆通过桥梁时能引起桥梁的振动,可能对桥梁结构产生较大的破坏效应。当
植被生态水文效应研究是进行植被恢复重建的基本依据,为探索滇中岩溶区植被演变的生态水文效应,本研究以云南石林岩溶区代表性植被类型,即密枝林、次生林、云南松林、耕地、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低速率拒绝服务(Low-Rate Denial of Service,LDoS)攻击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攻击攻击方式,其主要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逆变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准Z源逆变器克服了传统PWM逆变器的固有缺陷,具有同时实现升压和逆变、桥臂可直通/开路、输出端波形质量好等优
银屑病是一种与多个基因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内外学者使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了一些与银屑病相关的突变位点,但仍未能清楚解释银屑病的发病机理。本课题用新统计方法对Huayang Tang等人发表的银屑病外显子研究数据进行重新分析,并构建银屑病早筛模型。本课题全外显子测序样本量为1,457(781个银屑病患者,676个正常人群),测序深度为34X。采用线性混合模型方法对常见突变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